黑龙江、湖北产粮大县调查:今年农民减产不减收
核心阅读 农业筋骨更强健,抵御风险的能力提升,农民减产不减收 多措并举降成本,技术创新做减法,结构调整做加法 深挖农业多种功能,促进产业融合,寻找利润新增长点 据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目前秋粮主产区丰收已成定局,预计今年全年粮食产量又将突破1.2万亿斤,广大农民又迎来丰收年。今年一些地方遭遇洪涝灾害,庄稼受到什么影响?农资价格看涨,农民收入如何?本报记者分别深入黑龙江和湖北产粮大县,在田间地头和农民话丰收,算细账。 收成咋样? 农业基本告别看天吃饭,农民减产不减收 秋风轻拂,稻浪翻滚。在湖北武汉市黄陂区六指街道港湾村,一垄垄金黄的水稻长势喜人,即将进入收割时节。 “夏伏天里遭遇了长时间高温热害,中稻平均减产20%。多亏买了保险,能挽回部分损失。晚稻长得不错,预计有个好收成。”永旺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胡丹说。 为水稻操碎心的,还有黑龙江海林市新安朝鲜族镇永乐村村民张强。今年7月,黑龙江部分地区遭遇强降雨。张强种了900亩水稻,“洪涝和高温并存,对水稻影响不小,一亩地约减产100多斤。若不是及时补救,减产可能更厉害。” 截至目前,海林市90.4%的水稻、21.5%的玉米已经收割。 “农田水利日益完善,农业技术不断进步,大幅提升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我国农业生产基本告别了看天吃饭状况,为粮食丰收奠定坚实的保障。”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李茂松介绍。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早稻产量为2859万吨,比2017年减产128万吨,下降4.3%。早稻播种面积减少有自然灾害影响,也是农民主动调整种植结构的结果。据介绍,我国粮食生产仍将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粮食生产的基本面总体良好。 采访中发现,尽管一些地区粮食一定程度减产,但农民收益并未受太大影响。 张强增收的秘密在蟹稻共作。近些年新安镇发展稻蟹共生,一块田两份收入。张强说:“今年我种了100亩蟹稻,一斤能比普通水稻多卖1元多,螃蟹上市每斤能卖100元左右,附近一些村镇都来取经学习。” 胡丹同样采取稻油连作、稻鸭共生等模式,发展生态农业,提升稻米附加值。“以稻鸭共生为例,鸭子觅食嬉戏,可为水稻田除草、控虫、松土,基本上不用化肥农药。中稻亩产提升到1400斤左右,有机稻米价格高达每斤6元,每亩纯收入有3000多元,比普通稻米赚钱多了。” 武汉市农委数据显示,种植结构在优化,水稻种植面积220.7万亩,与去年基本持平,其中再生稻种植面积12万亩,较去年增加1万亩;稻虾、稻鱼共生面积达到12万亩,较去年增加近2万亩。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说,减产不减收,说明农业产业的筋骨更强健了,抵御风险的能力提升。一方面,各地政府部门提供各项补贴,推广农业保险,为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兜好底;另一方面,一批新型经营主体涌现,立足资源禀赋,调整种植结构,深挖特色,既有优质大田作物,又有小而精的特色产品,满足市场多元需求。 成本咋降? 大田引进新技术,社会化服务降成本 近些年,农资价格看涨,种地成本居高,农业生产如何降成本? “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挤压,一亩普通稻米刨去人工、机械、种子、农药化肥等费用,纯收入只有300多元,按老办法种地肯定是不行的。”胡丹说。 张强从兜里掏出了一个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各项支出:一公顷水稻田秋翻地700元、整地600元、化肥1500元、农药1500元、人工1400元、土地流转费用11000元…… |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 上一篇:农业农村部:要用红线思维保护好长江水生生物资源
- 下一篇:探索乡村游发展新路径
相关阅读:
- 国际社会热评习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主旨演讲 11-12
- 2015年农作物重大病虫呈重发趋势 农业部门加强监测预警防控病虫 01-24
- 我国"绿色超级稻"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9000万亩 10-26
- 农业部启动2014年“百乡万户调查”活动 03-04
- 四川:补奖政策好 脱贫奔小康 08-13
- 加快布局“无人农场” 05-27
- 昌平区流村种出“舌尖上的百合” 12-13
- 农村土地征收需保障农民公平博弈权 10-22
- 以学促干推动十九大精神在苏区南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01-13
- 为安徽蔬菜农业生产插上“智慧”翅膀 09-03
资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