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不过关、安装靠强制 教辅APP缘何变了味?
内容不过关 资质难甄别 安装靠强制 不正规的教辅工具改头换面在线上“重出江湖”,值得警惕。日前,教育部印发紧急通知严禁商业广告、商业活动进入中小学校和幼儿园,明确学校要坚决抵制各类利用中小学生的教材、教辅材料等发布或者变相发布广告等行为。 随着在线教育的蓬勃发展,各类教育辅导APP纷纷走入中小学校园。然而,部分教辅APP在资质、收费和选订等方面缺乏监管,变味的应用体验引发争议。对此,本报记者展开调查。 学习助手还是娱乐软件? “无用且与学习无关的广告推送越来越多,比如‘3分钟挣大钱……’”“‘趣味文章’设置在搜作业按钮下面,经常查着作业就看起文章来”……最近有家长反映,原本功能齐全、体验良好的学习平台“作业帮”,加入太多让人分心的元素。这款由某科技公司研发的解题软件,遭遇卸载危机。 不久前,一名小学生家长吐槽,她的儿子经常要用某英语学习软件完成作业,可孩子近来总是避开家长躲在自己房间里捣鼓。一检查,原来该软件中嵌入了多款游戏。家长愤怒质问:到底是学习软件还是娱乐软件?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四十二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今年6月,中国手机在线教育课程用户规模为1.42亿,用户使用率为18.1%,分别比去年末增长19.6%和2.3%。 但是,质量参差不齐的教辅APP滋生不少问题,不容忽视。程序设计不够人性化,做题被强制升级到最新版,一耗就是半小时;教学内容跟进不够快,网络课堂千篇一律没特点,习题答案常出错;掺杂游戏广告和低俗内容,开设“异地零距离”等交友圈,推送文章公然涉黄…… “优质内容缺乏和商业运营能力不足,是造成乱象的重要原因。有的为激发学习兴趣开发益智类游戏,但对学习心理和教学内容研究不足;有的则把学习工具纯当作商品,用不正当手段吸引和留存用户。” 江苏苏州某小学教科室副主任张雄锋向记者表示,这些乱象的一个后果是家长可能对智能化学习产生抵触心理,阻止孩子接触新型学习方式。 教育工具还是吸金手游? 近日有媒体曝出,福州一所中学的学生家长对学校推荐使用的“智学网”APP收费模式不满。据了解,该校高一至高三年级的学生都下载了这款APP,可查阅考试成绩、考试报告、题目解析、错题汇总等内容,但每一项服务都要掏钱,且开通会员套餐才能查看全部科目成绩。 记者发现,问题不止一家。打着辅导作业“必备神器”名号的APP“作业盒子”,在收费方面也受到质疑。签到和学习卡要充值,作业APP内购太多;买了180天英语课,没用到一个星期课程入口不见了;改错题要用体力值,体力用完得充会员或买体力卡才能继续改错…… 说到底,教辅APP是投入研发成本的产品,大多数家长并非不能接受为知识付费,但收费项目需公开且合理。 有业内人士提出,个性化学习由家长根据孩子的实际学习情况自愿购买,未尝不是一条合理途径。但总体上,这类软件必须把握好“教育工具”的核心定位,减少使用成本,提升使用体验。 这意味着,教辅APP要“吸粉”还是重在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从推出“人教口语”“人数点读”等APP之初,坚持不掺杂无关内容、不强制安装,确保学生学习过程的专注度,受到学生好评。 |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 上一篇:楼道里种菜施肥,不是拿你没办法
- 下一篇:与学生辩论“迟交作业”的老师是好样的
相关阅读:
- 让工匠精神成为人人向往的精神追求 05-03
- [光明日报]孩子在危险运动中更应得到最大保护 12-06
- 多地“零首付”购房推陈出新 专家:暗藏巨大法律风险 06-04
- 评论:超市抽奖奖宝马,有钱就能任性? 12-26
- 别让单独两孩办证变成“瞎折腾” 10-24
- 中教评论:“弃北大读技校”点赞之余当深思 11-19
- 中青报:保护举报者就是保护反腐锐气 09-05
- 检察日报:黄某嫖娼事件中的大众狂欢 06-04
- 破除“中国式求人”需让法律成为共同信仰 01-22
- 谨防权力型房托干扰新型城镇化 07-23
资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