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农村破解“垃圾围村”有良方(2)
几经讨论,土城乡拿出了解决办法:废品分季回收、一季一类,引导农户在家分好类,每个村都建立一本回收台账;聘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收购垃圾,并负责村级道路、河岸等公共区域卫生,全域覆盖;每半年组织清洁卫生检查评比奖励。 10月10日上午,三岔口村委会广场前,一张桌子、一台秤,穿着环保“黄马褂”的保洁员就“开张”了。“每年工资有1640元,加上卖掉平时捡来的垃圾,一年下来能有3000多元。”贫困户张大正提着两包废品前来过秤,这是他本月的“战利品”。 土城乡按各村自然小组划分189个责任区,各明确1—2名贫困户负责责任区保洁、垃圾分类回收,共覆盖7000余农户;乡集、景区及主干道区域则由市场化作业公司统一清运、分拣。全乡1108户贫困户,仅靠这一项就解决了212户的脱贫问题。 各村配套3万元至5万元,与贫困户保洁员签订《公共服务劳动合同》,因为这些保洁员多在50岁以上,山上村里到处捡垃圾有风险,乡里还统一为他们购买了每年120元保费的人身险。 在土城乡,按照哪些能卖钱,哪些要沤肥,家家学会了垃圾分类法。 “能回收的就是5类嘛,纸制品类、泡沫塑料类、玻璃类、旧衣旧鞋类和废旧电池、灯泡灯管、农药包装瓶袋。”在席家埫村3组,47岁的王兴宏如数家珍,在他家房内,整齐摆放着4个蛇皮袋,分类装着各样废品。房前公路边、菜地里,一小片垃圾都没有。“垃圾分类虽然麻烦,但是能卖钱,也就不麻烦了。”他说。 从2016年开始,土城乡每年投入70万元组织贫困户保洁队,花38万元购买专业环卫公司的服务,花12万元收购村民的垃圾,实现了垃圾有人管,贫困户能脱贫的双赢目标。同时,构建“小组责任区—村分拣站—乡分拣中心”垃圾回收闭环体系,小组责任区分类回收的垃圾由村分拣站每月一次到组拖运,乡分拣中心则每季度到村拖运一次。所有垃圾分拣后进行填埋、分类变卖、无害化处理等。 为了督促村民们学会用好垃圾分类,三岔口村组织了多场评比活动。“让村里的小学生组成检查组,周末去各家各户检查,评出卫生户和不达标户,在门口挂个牌子。”村党支部书记刘圣喜说,“一是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二是大伙儿都要面子,谁都不愿意挂这个不达标牌,都争着学习垃圾分类。” 一家一口沤肥池,畜禽粪便变资源 时隔两年,安梓溪村最近一次回收废品,总共已不足500斤,垃圾减量化成效明显。在三岔口、黄家岭、席家埫等白云山上的10个村,原来的垃圾池基本闲置,乡级垃圾填埋场也已正式停用。 土城乡建设环保中心人员介绍,往年一个村清运垃圾所需费用不低于2万元,不仅费用高而且垃圾量大,现在,人工费加上收废品支付到户的钱,1.5万元足够。 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回收的同时,土城乡的农业生产垃圾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治理。如今,土城乡的村民在下地干活时习惯性地带上一个垃圾袋,用完的农药瓶、塑料袋,随手放进袋里回家卖钱。 “我们这儿农村垃圾分成干湿两类,湿的大多能沤肥,干的不足三成,其中大部分是可回收的废品。”刘圣喜说,当地家家户户都在房前屋后挖了一口沤肥池,畜禽粪便、餐余垃圾统统入池。“垃圾分类或许不好学,但什么东西可以沤肥,农民们不能再清楚了。”他说。 不仅如此,在土城乡,垃圾还成了再生资源。白云山脚下的落步埫村,120多户村民今年用上了沼气。“今年冬天不用担心燃气供不上了!”村民马明花拧开厨房里的沼气阀,“啪”的一声,火苗蹿起。 村党支部书记刘金华介绍,一家农业公司在当地建立了“菜—沼—猪”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将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河面漂浮物等垃圾资源化利用,沼液、沼渣作为果蔬肥料,供应给蔬菜基地,沼气按照每立方米2元的价格提供给了居民。 |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 上一篇:立足资源特色 云南腾冲科学建设特色小镇
- 下一篇:宁夏:“甜水”进香山 旱塬变田园
相关阅读:
- 2015年农作物重大病虫呈重发趋势 农业部门加强监测预警防控病虫 01-24
- 以学促干推动十九大精神在苏区南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01-13
- 我国"绿色超级稻"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9000万亩 10-26
- 为安徽蔬菜农业生产插上“智慧”翅膀 09-03
- 农业部启动2014年“百乡万户调查”活动 03-04
- 农村土地征收需保障农民公平博弈权 10-22
- 国际社会热评习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主旨演讲 11-12
- 四川:补奖政策好 脱贫奔小康 08-13
- 昌平区流村种出“舌尖上的百合” 12-13
- 加快布局“无人农场” 05-27
资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