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新闻中心 >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为何有如此之魅力?(6)

2018-10-20 20:35来源:光明日报浏览:手机版

  新时代赋予党建读物出版新使命新责任。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开创新时代党建读物出版新局面,为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作出应有的贡献。
  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教授朱康有:建构“中国风格”话语表达方式
  征引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大量的用典,是《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节目的一个重要语言风格。
  这种语言风格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有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其沉积在千百年来经典中的成语典故、俗文俚语、诗句比喻等。习近平总书记从修身、家风、治国、廉政等各方面,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许多领域的重要讲话中,信手拈来的“用典”不胜枚举,甚至在一个报告中的运用达几十处亦不罕见。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的“新释读”:让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当代能够说中国话。
  这种语言风格是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那些千百年沉淀下来的经典及其语言,深深扎根在民族的精神世界。汲取这些超越时空的“丰厚滋养”,能够极大地丰富语汇的意蕴和力量。比如,王阳明的“心学”——习近平总书记将之转化为党员干部的自觉心理意识修养,并指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这些用典或术语,习近平总书记在运用时已经做了转化和创新。
  这种语言风格反映出“用典”背后的历史意义及现实价值。《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节目中的“思想解读人”主要阐释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的当今时代内涵,“经典释读人”则主要从历史角度阐释其原始含义及其发展意蕴。这两个方面都非常必要,体现了继承和发展的统一。对“用典”背后的潜在含义,专家的挖掘是非常必要的。这就要认真体会“用典”的场合、时机、主题、目的等方面的因素,努力揭示出其“言外之意”。
  这种语言风格体现出建构“中国风格”话语表达方式的努力。习近平总书记语言风格上显示出用典的准确贴切、丰富多样、高深广博,服务于其思想表达内容的生动灵活、包蕴深邃。这表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的深刻体悟及其认知——他将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并提至塑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乃至“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的高度,把中国共产党自觉定位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这样一种“话语表达方式”建构,亦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形式和内容上的丰厚滋养。
  中国人才科学研究院秘书长岳文厚:彰显文化品格与时代价值
  平“语”近人,蕴含大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善于用典,精于用典,借古喻今,“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引用了《管子·牧民》中的这两句话,显示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永远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平“语”暖人,满含大情怀。“像绣花一样精细”“像石榴籽那样”……这些接地气的语言入耳就觉着亲切,这样的语言是真正说给老百姓听的。听闻习语,如沐春风,因为这些话都说到了老百姓心坎上,说出了大家共同的心愿和向往,道出了幸福生活的美好图景与发展方向。
  平“语”爱人,饱含感恩心。《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五集,以孝道为主题,选取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的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一诗,展示了中华民族孝老爱亲、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把“孝道”提升到“为人民服务”的国家治理层面上,激励广大人民要心系家庭,心系国家。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