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解说词(第三集)(6)
我想要说的这个具体的人就是北宋的名臣范仲淹,在五年的学习生涯当中,他是所有的学生当中最刻苦、最勤奋的那个。27岁的范仲淹进士及第,正式进入了仕途。而且他当官之后的第一件事情,把他的母亲接到身边来奉养。在公元1040年,这个时候范仲淹已经年过半百了,他受命于危难之际。从富庶秀丽的江南被调到当时气候严寒,条件非常艰苦的西北边疆。就在他在庆州驻扎的这个期间,他还写下了一首著名的《渔家傲》,将他制敌报国的慷慨激情熔铸成这首千古绝唱。其实我们只有读懂了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面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这个核心精神的话,我们才能够读懂《渔家傲》里面的这一句“将军白发征夫泪”,不是范仲淹为了个人的命运前途揪心,无奈的泪水,而是为天下苍生命运忧心的仁爱、情意之泪。 作为北宋的一代名臣,其实范仲淹身兼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多重身份。在他去世之后,宋仁宗赐给他的谥号是这两个字“文正”。 “文”是宋朝对一个人的学识的最高评价,而“正”,是公众对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的最高评价。那范仲淹的这样一种人生经历,我觉得是非常典型地诠释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典范,对于我们现在的人格修养和能力的培养,依然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的意义。 主持人康辉: 儒家思想对于中国人影响至深,儒家有一颗入世心,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常被概括为家国情怀。这家国情怀也是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要承担的责任。所以,为什么我们强调每一个人都要从修德开始,如何修德呢?接下来我们继续请艾四林教授为大家解读。 思想解读人艾四林: 关于修德,我想从以下几点来给大家讲一讲。 第一点,勤学。勤学是修炼道德的基本方法。那怎么样做到勤学?我想每一个人的理解不一样。在我看来,要向我们身边的道德模范学习。我下面要给大家讲的这位道德模范很不简单。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两次接见过她,并且亲切地称她为老阿姨。我想大家应该已经猜到了她是谁,她就是龚全珍。龚全珍是开国将军甘祖昌的夫人,1957年,她随她的丈夫一起回到了他的家乡,当起了农民。在几十年的岁月中,她不计报酬地给当地的老百姓讲革命传统,讲理想信念,她非常节俭,从来都舍不得给自己添置一件新衣裳,但她却甘心拿出自己大部分的收入,去资助贫困学生,孤寡老人和需要帮助的群众。如今她已经90多岁了,仍然是在关心着社会,帮助着他人。向道德模范学习,就要向龚全珍这样的道德模范学习。 勤学就要向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什么时候都不能丢弃中华传统文化,否则我们就是无根。 第二点,明辨。明辨就是要善于明辨是非、善恶、美丑,善于做出选择。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讲过,青年面(临)的选择很多,关键是要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选择。掌握了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就掌握了这把钥匙。 接下来我想讲第三点,笃实。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修德就要落到实处,我想首先要从小做起。习近平总书记讲过,“人民”二字的理解就来自于他十六七岁在陕北插队时候的感受。因此习近平总书记讲,青少年要从小就要学会做人、学习做人,每天都可以想一想我爱国了吗?我热爱集体了吗?我在家孝敬父母了吗?在学校爱护同学了吗?在社会上遵守公德了吗?这样想一想,就会促使自己每天多做一点。这样一点一滴地积累,就能养成大德。 道德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为何?因为下面还有一句,“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也引用这句话,来告诫我们的广大党员干部,善小要常为,恶小不可为。 |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相关阅读:
- 内蒙古一退休厅局级领导干部被开除党籍、取消退休待遇 12-01
- 10天生产9.1吨!“猴头菇菌种基地”咋成制毒窝点? 04-24
- KTV擅用音乐电视作品作者可主张表演权 07-29
- 简政放权,看看这11部法律作了哪些修改 11-05
- “温比亚”强势北上 豫皖苏鲁多地暴雨破历史极值 08-20
- 山东:公开悬赏100万缉捕50名重大逃犯 08-17
- 携手踏上亚太繁荣发展新征程——习近平主席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 11-13
- 人民日报评论员:"反契约陷阱"给世界经济带来失序风险 07-14
- 陕西彬州市委市府被指欠八百万 省纪委监委核查 05-29
- 史上最失败舆情公关案例:涉失实披露 京东或将遭集体诉讼 09-07
资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