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行业法制 > 三农 >

【行业关注】我国面临“保种”困境(2)

2018-10-09 16:07来源:经济参考报浏览:手机版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种质资源保护和搜集面临较多干扰。商业化品种推广、气候变化和城镇化,是三个主要因素。“施肥不如换种”,在几年前粮食生产还是“以量为纲”的时期,商业化品种的更迭速度十分惊人,一些系列在二三十年间甚至能够达到40次。
  “推广商业化品种本身是好的,但就像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必须要两者兼顾才好。”湖南省农科院副院长余应弘还指出,过去大家都在研究抗寒品种,如今却在研究抗旱品种,说明气候变了。像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的一些种质资源原生保护区,因为干旱已开始萎缩。而城镇化中大量农田和野外环境被占,也进一步压缩了种质资源的原生空间。
  普查队伍力量薄弱则导致资源搜集不全面。“由于财力人力有限,湖南这次还有三分之一的区县没有纳入普查范围,这种现象在其它省份也存在。”本次湖南调查队一组组长杨建国说,如果条件充裕,能进行一次全面系统调查,相信还可以收集到更多珍贵资源。
  据介绍,当前我国种质资源的利用率较低,要么被一些育种家攥在手里,要么躺在库里“沉睡”。“资源很多,用得很少,发挥重要作用的更少。”湖南省农委种子管理处处长许靖波介绍,由于目前我国种子企业“小多乱杂”的局面还未彻底改观,资源大量分散在育种家手上。有时候一两份资源材料就能决定一个企业的生死,因此“宁可烂在手里,也不愿与人共享”的“私人化”现象并不少见。
  躺在库里“沉睡”的现象也较为突出。由于缺乏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部分企业和科研机构更愿意去“模仿”“抄袭”别人的新品种,而不愿意投入精力和资金进行自主研发,这不仅导致雷同品种一大堆,也导致大量种质资源都缺少相应的基础性研究,一个品种好在哪里,有哪些特性无人知晓。
  “也许现在觉得没用,但当我们觉得有用时,或许已经不属于我们了。”段永红说,一旦某个材料的“有用”基因被国外率先掌握,我们就失去了它的所有权。
  拯救“农业芯片” 
  我国是全球排名第二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大国,但国内种业十强在全球市场所占份额还不及国外一家企业。业内人士建议,要尽快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快对我国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业内人士建议,一要加大投入,扩大调查范围。此次调查行动除湖南尚有40多个区县未能覆盖外,江苏省苏州的东山、西山,徐州的铜山等资源极为丰富的地区也未纳入调查范围。记者了解到,至2020年,国家拟投入的总预算为5.1亿元,但截至2018年7月,行动实施过半,投入还不到1.5亿元,受访者建议应加大投入力度,加速方案实施。
  二要尽快将已有资源进行扩繁。段永红介绍,她所保管的2万多份材料很多即将超过保存期限,其中不乏孤本。但启动扩繁不仅是一项耗财耗力的庞大工程,更是一项过程严苛的精密工程。“古老地方品种对生长条件的要求较高,建议国家在拿出专项资金的同时,能统一组织专家进行培训和指导。”段永红告诉记者,资源扩繁还需要不同主体进行全面的信息交流。首先是摸清各主体掌握的资源中大量重复的部分,其次要明确哪些资源适合原位保存扩繁,哪些适合异位(实验室)保存扩繁。
  三要建立共享机制加强开发利用。许靖波、余应弘等专家建议,国家应尽快研究出台种质资源共享、利益分享等管理办法,完善种质资源信息公开、交换机制,实现利用效益最大化。同时要加大种质资源的开发力度,重点加强优质、抗病、抗逆等重要功能基因的挖掘,加快优质、抗病虫等骨干育种材料的创制,为突破性品种选育提供有力支撑。
  四要防止“种子主权”流失。不少专家透露,中国现有的一些种质资源,经各种不明途径已流失到国外。这些资源因未经有关部门的审核和登记,属非法出境,很难在境外获得知识产权的保护,直接导致了中国种质资源的流失。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