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新时代】走!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2)
在潘老的记忆中,环境的不适应,生活的艰难,都是些无足轻重、不值一提的小事。那时候,全校教职员工都是一门心思要把教学和科研工作迅速展开。 潘季说:“轴承研究所创建实验室,要加工一些零部件。我们的教授就推着架子车,把要加工的工件拉到几十里外,加工了再拉回来,这样的条件下大家都有一种奋斗的精神。” 用最快的速度创建一流学校,尽早为国家建设输送人才,这是西迁老教师们共同的心愿。60年的奋斗,2017年,西安交大主持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7项,位列全国第二,国家教学成果奖获奖数位列全国第一。 潘季说,这60多年来西安交大培养出34位院士,毕业生大概接近25万,可贵的是40%多都留在西部,很多都是各个岗位上的骨干。 60年,一甲子,当年西迁教职员工们栽下的梧桐,如今已经变成参天大树。 潘季说:“看着它从小长到大,我们都老了,很高兴。” 2017年,15位交大西迁老同志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希望继续弘扬“西迁精神”,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回信作出重要指示,还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再次提到西迁老教授的来信:“他们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广大人民群众坚持爱国奉献,无怨无悔,让我感到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同时让我感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张迈曾说:“知识分子有种历史认识和家国情怀,他们认为爱国没有选择项,我喜欢了,我想选我就选,我不想选就不选,爱国没有选择项,而且奋斗永远在进行时。” 管晓宏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他是1977年恢复高考的第一批考生,毕业于清华大学。没有工作几年,管晓宏希望出国继续深造。那时候公派留学名额很有限,西安交大还是为管晓宏争取到了宝贵的名额。 1995年,正是国内人才大量流失、青黄不接的时候,管晓宏回到了西安交大。当时有很多人都不理解。 那时候国内的互联网还很落后,连一个实验室都没有。30平米起家、20多年潜心科研,管晓宏院士主持的实验室,在电力等生产制造系统优化调度、网络信息安全等领域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认可。 许领出生于1982年,是中国科学院博士,就读于刘东生院士主持的研究所。刘东生院士60年潜心研究,创立了黄土学,确立了中国黄土高原的成因,被誉为“黄土之父”。从2005年大学毕业开始,许领也走过了黄土高原无数的沟沟壑壑。在黄土地质灾害机理与防控技术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研究成果,2016年入选西安交大“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当时,沿海一些名校也看中了他,可许领却很执着。 许领说:“刘东生先生在世界上首次把中国的黄土高原成因解决了,我就希望通过5年,哪怕10年、15年、20年的时间,用我自己严格的实验条件,严格的实验标准,严格的误差分析,把黄土高原力学分区在我能力范围之内进行一个总结。” 许领的研究,一旦形成成果,对我国西部地区未来的开发建设,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以节约大量的社会成本。可是这需要5年、10年、甚至20年的潜心研究,需要走遍整个黄土高原,这条路漫长而艰难。 许领说:“因为我们热爱自己从事的工作,愿意为之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 ,所以耐得住寂寞,也就不存在寂寞了,而是非常幸福,非常开心的事情。” 潘季说:“在每个岗位上踏踏实实干一点事情,除了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以外,还要为民族国家发展留下一点痕迹,这样回顾青春,幸福是奋斗得来的,总书记讲得非常感动人心。” 在国测一大队的老队员老党员身上,在西安交通大学的老教授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是艰苦奋斗、报效国家,什么是重道义、勇担当。我们也高兴地看到了他们的奋斗精神如火种,薪火相传,在后来者身上熠熠生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道路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创新者、奉献者、奋斗者。(责任编辑:刘晓方) |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 上一篇:秦平:坚守的风景,让国庆的味道别样浓
- 下一篇:应对气候变化 贡献中国方案
相关阅读:
- 央视快评:以英烈精神砥砺奋进力量 10-01
- 代表委员期待:减免税收,扶持小微文化企业 03-09
- 中西文化交流掀开新的篇章 12-15
- 北京首设网站联合辟谣平台 08-30
- 中法将举办300余场活动纪念建交50周年 01-21
- 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迎来收获期 10-29
- 文化部信息中心赴成都调研文化信息化工作 11-29
-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开展2017年世界避孕日主题宣传周活动的 11-15
- 关于做好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中医药局属管医院参加属地公立医院 07-06
- 中央财政未来3年投百余亿元保护传统村落 05-04
资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