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篁岭古村:晒秋“重生”
新华社南昌10月2日电(记者程迪)果实缀满枝头的时候,江西婺源篁岭古村的晒秋农俗景观进入了最美的时节。秋日清晨,鸡鸣声刚起,天还蒙蒙亮,58岁的篁岭村民江春花就起床了,开始她一天的工作——晒秋。 篁岭古村看似“挂在”山崖上,数百栋徽派古民居在百米落差的坡面错落有序,与山下传统的两层徽派建筑不同,篁岭家家户户是三层楼,第三层是晾晒农产品的“晒楼”。因为“地无三尺平”,“晒”是篁岭自500多年前建村以来就有的生活方式,也是家家户户生活的必需。 “对我们篁岭人来说,一年中最开心的就是秋天。”江春花说,每到秋天,她都会在晒楼里把收获的蔬菜和水果码齐晾晒,晒到农作物脱水后,小心翼翼地保存起来,作为一年四季的食材。 每到这时,整个山间,呈现着饱经沧桑的徽式民居、楼上晒架上摆满圆圆的晒匾,晒匾里是五彩缤纷的丰收果实…… 但这看似诗意的画面,过去却是当地村民苦捱度日的见证。 山上极度缺水。江春花还记得,那时候每户派一人凌晨起来,提着水桶在村里唯一的小池旁排队取水,一家人就靠这点水维持基本的生活,洗澡是一件奢侈事。一个家族18个人挤在100多平方米的老宅里,“一间房就是一家人,男女老少住一间,转身的余地都没有。” “一家四口人靠种田为生,实在没办法还会到山上挖竹笋吃。”江春花说,“以前最苦的时候,过年买不起肉,就把南瓜当肉吃。” “后来景区开发了,帮我们在山下建了篁岭新村,2009年大家搬出了以前的老宅,住进了宽敞的新房。”江春花说,现在的新家有两层半,一层就有130多平方米,打开水龙头就是“哗哗”的自来水。 篁岭景区董事长吴向阳说,在地方政府支持下,景区完善了交通、用电、供水等基础设施,聘了100多位村民回来上班,“村民每年仅劳务费就有600多万元的收入,还有很多村民在山脚开办了农家乐。” 江春花就是其中之一,2015年她被景区聘用从事老本行“晒秋”工作,有了固定工资。 “从老农到‘上班族’,这个转变是当地挖掘农业农村新功能、用旅游思维发展农业的体现。”篁岭景区总顾问江喜庆说。 “晒秋”这一农家庆丰收的农俗演变成了农俗景观、独特的地域乡土符号,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寻找诗和远方。 辣椒、玉米穗、稻谷、绿豆……白米为底,手为画笔,农作物当颜料,一幅幅赤橙黄绿交织的美丽图案呈现在一栋栋徽派古建的楼顶上,让游客们叹为观止。江喜庆说:“人气变成了财气。预计国庆假期,篁岭的日均游客有1万多人次。” 如今,江春花每天的工作就是到田里采些蔬菜,将它们浸入山泉冲洗,切碎后放在直径一米七的大簸箕里,向游客展示。 “比以前轻松,赚得还多。”江春花现在一个月收入2000元,她家饭桌上的菜色也大变样了:糯米肉丸,荷包鲤鱼,辣椒炒腊肉,菌菇炒肉…… 闲暇时,江春花会坐在晒架旁,时而远眺群山发呆,时而看着游人在山间穿梭,“对于现在的生活,我很满足。希望家乡越来越美,来的游客越多越好。”(责任编辑:刘晓方) |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 上一篇:河北张家口:建设京西生态旅游带
- 下一篇:广西:“高铁请柬”助力山区旅游推广
相关阅读:
- 农业部启动2014年“百乡万户调查”活动 03-04
- 国际社会热评习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主旨演讲 11-12
- 昌平区流村种出“舌尖上的百合” 12-13
- 2015年农作物重大病虫呈重发趋势 农业部门加强监测预警防控病虫 01-24
- 农村土地征收需保障农民公平博弈权 10-22
- 我国"绿色超级稻"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9000万亩 10-26
- 为安徽蔬菜农业生产插上“智慧”翅膀 09-03
- 以学促干推动十九大精神在苏区南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01-13
- 四川:补奖政策好 脱贫奔小康 08-13
- 加快布局“无人农场” 05-27
资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