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滨海新区太平镇崔庄村冬枣“减产”的新期待
新华社天津10月2日电题:崔庄冬枣“减产”的新期待 新华社记者毛振华 从9月底开始,徐林成几乎一刻不得闲。国庆假期头一天,来崔庄的私家车就停满了村口。作为天津滨海新区太平镇崔庄村党支部副书记,徐林成忙得不亦乐乎招呼着进村的客人们。 “这不村里办了采摘节,大家都是奔着冬枣来的,可甜着咧!” 又甜又脆的崔庄冬枣,是全国农业文化遗产,也是全村村民增收致富的希望。往年,崔庄冬枣的年产量40万斤都打不住,可今年,产量只有30万斤不说,全村上下似乎一点都不着急。这是为什么呢?面对记者的询问,徐林成笑而不语。 据明史记载,早在600多年前,人们就开始在娘娘河北岸种植冬枣树。相传明孝宗皇帝曾和皇后张娘娘在这片冬枣林中采摘、品尝过冬枣,始建“皇家枣园”——崔庄古冬枣园。 三千顷田园如画,六百年冬枣飘香。如今,在这一我国成片规模大且保留最完整的冬枣林中,有600年以上的冬枣树168棵,400年以上的3200多棵。有些干瘪的树干上虽然满是岁月沧桑的痕迹,但至今依旧枝繁叶茂。 记者走进时下崔庄的皇家枣园,迎面看到一颗枣树上,通红的、带着青皮的冬枣压满枝头。树干上的一块标识牌上记录着这棵枣树的种植时间:1406年。摘下一颗略带青色的枣儿放入口中,清脆多汁,满口回甜。 “话说早几年,收益不好,冬枣甚至是农户的负担。”徐林成回忆。从2011年开始,村里成立冬枣种植专业合作社,村民将自家枣树交给合作社,村民负责日常管理,等每年十月采摘季结束,合作社再将收益返给村民。至此,冬枣才日渐成为村民们增收的寄托。 这些年,围绕冬枣,徐林成和村民们没少做文章。在“崔庄冬枣”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后,村民们马不停蹄又建起了农家院、古戏楼、博物馆,规划采摘、观光路线,办冬枣采摘节。 “光农家院这一项,今年平均每天来住宿的就有100多人,比去年翻了一番。枣树可是我们的支柱产业。”徐林成兴奋地说。 尝到冬枣甜头的还有72岁的枣农于桂新。“我们老两口包了百十来棵树,一年能产1500多公斤冬枣,收入3万多块。”再加上平日里帮忙照看皇家枣园,于大爷一年的收入能有5万多块。 不过,今年冬枣产量下降了差不多有8万斤,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减产就意味着减少收入,可村民们为啥不担忧呢? 徐林成不再卖关子,而是站在皇家枣园一颗600多年树龄的枣树旁,道出了其中的谜底:对百年古枣树实施保护措施,不再人为干预强行让枣树多结果。 过去,为了提高冬枣产量,一般会对冬枣树做开甲处理。“如果不进行人工调节,冬枣果实大小会相差很大。”天津农学院专家高梅秀说,冬枣经济效益的关键就是通过开甲来坐大果、早下树,但这会对古树复壮产生影响。 “古冬枣树可是村里的‘金疙瘩’,不能只顾眼前,断了子孙后来的‘财路’。”徐林成反思道。经过一番争论,村里最终达成共识,让古树休养生息。从今年开始,该村对3000多棵古枣树不再进行开甲高产技术操作,而是顺其自然开花结果。 今年冬枣采摘节上,村里还创新性地推出了“亲亲田园”项目。来摘枣的游客可以在枣园里栽种一棵冬枣树,体验耕耘与收获的喜悦,也是对古枣树多一份了解与珍视。 “我们在皇家枣园旁边开辟了60亩地,供游客们认养。”负责项目实施的天津华养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葛慧说,认养的枣树按古法种植,每棵树占地在8平方米左右,因此树下还能种植一些蔬菜,让林下经济更多彩。 |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 上一篇:乡村旅游发展空间广阔 同质化问题待解
- 下一篇:河北张家口:建设京西生态旅游带
相关阅读:
- 我国"绿色超级稻"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9000万亩 10-26
- 农业部启动2014年“百乡万户调查”活动 03-04
- 为安徽蔬菜农业生产插上“智慧”翅膀 09-03
- 农村土地征收需保障农民公平博弈权 10-22
- 国际社会热评习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主旨演讲 11-12
- 2015年农作物重大病虫呈重发趋势 农业部门加强监测预警防控病虫 01-24
- 加快布局“无人农场” 05-27
- 昌平区流村种出“舌尖上的百合” 12-13
- 四川:补奖政策好 脱贫奔小康 08-13
- 以学促干推动十九大精神在苏区南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01-13
资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