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行业法制 > 三农 >

【壮阔东方潮】领跑现代农业留住美丽乡愁(3)

2018-09-19 10:57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浏览:手机版

  开放包容的浦东,让更多的年轻人选择留在这里。来自浙江绍兴的黄生飞于2015年在宣桥镇做起了生飞家庭农场,主要种植500亩水稻,未来她计划把老家的黄酒酿酒技艺带到这里传承,让游客在稻田里举杯畅饮,品味乡愁。
  今日的浦东,是数以百万计的建设者心血和汗水的结晶,这其中也有无数外来务工者的身影。浦东的每一幢楼、每一条路,都留下了他们奋斗的足迹和汗水。他们是浦东建设的功臣,也是浦东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
  “80后”农民工胡勇是浦东地铁建设者中的一员。2007年,他从老家安徽阜阳市临泉县来到上海打工,从工地上的一名钢筋班组小工成长为负责质量安全的技术员,从中专学历到现在的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本科在读,从只身一人奋斗到如今幸福的三口之家。他见证着浦东日新月异的变化,从建设浦东到爱上浦东,与这座城共同成长。
  今年52岁的筑路工李建军,15年前带着重庆开县(现开州区)老家的32名工友来到浦东,他们挥洒汗水,铺路架桥。他和工友们的愿望是,把在浦东建设中学到的新工艺、新技术带回家乡,把家乡建设得像浦东一样美好。
  建设有温度的乡村家园
  1210平方公里的浦东大地上,如何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浦东敢为人先,开拓新思路。2017年底,浦东新区区委、区政府印发实施《城乡发展一体化2020行动计划》。按照计划,未来几年浦东将以美丽家园和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结合浦东实际,把美丽庭院建设作为主抓手和切入口,牵引美丽乡村建设,建设有风貌更有韵味、有景观更有文化的上海郊区农村,为乡村振兴打好底板、打牢基础。翁祖亮表示,目前,美丽庭院建设已经在全区农村推开。这项工作聚焦农民的宅前屋后环境整治,围绕家庭全参与、队组全覆盖、村级全推动的“三全”目标,通过党员带头、自治共治、星级评比、特色打造等制度创新,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实现农民“自己想、自己做、自己管”。
  2018年,新场镇新南村紧紧围绕区农委提出的《浦东新区美丽庭院建设行动计划》,以新南村24组作为全镇“美丽庭院”创建试点,以“桃源水乡生态新南”为主题,因地制宜,有条不紊,发动群众共建共治,真正将“美丽”的内涵融入村民的生活中。村容村貌的变化和休闲农业的发展,唤起了“农二代”回乡寻梦的激情。
  创新以居村“家门口”服务体系为中心的基层服务新模式。浦东把村委会和居委会改造为“家门口”服务站,实现办公空间最小化、服务空间最大化,推动服务站标识规范统一,破除居村委员会行政化机关化,把服务送到离群众最近的地方。目前已经实现了全区所有居村“家门口”服务站全覆盖。
  吴家老宅是上海浦东新区惠南镇陆楼村的一座百年老屋,8月28日,这座古朴的老宅院正式对村民开放,变身为陆楼村村民身边的“家门口”服务站。陆楼村党支部与村委会将浦东区委倡导的构建“家门口”服务体系与区农委推动的“美丽庭院”建设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在征得长年在外工作的老宅主人同意后,把久已无人居住的吴家老屋整修,保留老宅院的原汁原味,将三间房内部分设为村民活动室、阅读室和党员活动室,成为陆楼村“家门口”服务站的延伸点。陆楼村党支部副书记蔡建明告诉记者,老屋开放后,每天都有村民们来这里看书、下棋。村里的党员也经常在这里开会学习。
  打造15分钟基本公共服务圈全覆盖,浦东村级治理体系在不断完善。一项项举措的落地,带来的是浦东社区、乡村面貌的变化,更带给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