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行业法制 > 三农 >

云南林业生态产业成为群众稳定脱贫的“绿色银行”(2)

2018-09-02 10:22来源:人民日报浏览:手机版

  如今,鲁甸已是著名的“中国林药之乡”,成为全国最大的滇重楼、云木香、秦艽种植基地,全乡各类药材年产值突破3亿元。当地龙头企业云鑫公司扶持300户贫困群众,辐射带动1200户农户,种植起2000多亩重楼,亩产值最高可达35万元。重楼种植期长,成本高,在地方政府帮扶下,贫困户只要种上重楼,就有了脱贫的希望。
  七彩云南,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普达措国家公园里游人如织,公园以较小面积的开发利用,实现了对区域95%以上面积的有效保护。每年普达措国家公园都会提取部分门票收入反哺社区居民,摆脱贫困的社区居民生态保护意识也得到了提高。运行11年来,公园生态质量不降反升。普者黑国家湿地公园是全国“景区带村”旅游扶贫示范景区,景区群众人均年收入超过3万元,走出了一条利用绿水青山发展旅游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严格保护、强化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云南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初步形成了以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湿地公园为主体,各类动植物园和国有林场为辅助的森林旅游体系,去年全省森林生态旅游收入达105.9亿元,直接带动相关产业产值93亿元。
  林下成了“聚宝盆”,好风景带来好“钱景”。在云南茂密的森林里,贫困山区群众正演绎着各种创富故事。云南把林下经济作为山区群众脱贫的重要产业,挖掘林业资源利用空间:滇中地区以野生菌、林下药材为主,滇东北地区以天麻、重楼为主,滇南地区以石斛、三七和林下野生动物繁殖驯养为主,滇西北及滇西南地区开展森林生态旅游。2017年,全省林下经济产值超过650亿元。
  爱林护林,绿色发展理念塑造山区现代林农
  今年,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建塘镇尼史村哈格小组藏族农民格桑批初脱贫出列。
  几年前,格桑批初因为给女儿看病花光了所有的积蓄,成为贫困户。林业部门把他聘为生态护林员,每年工资1万元左右。去年他还清了女儿看病的贷款,还给儿子在城里开了个小超市。因为脱贫出列,他不再被续聘为生态护林员,但他对村里的生态环境依然很在心:“村里人靠山、靠海子(纳帕海)生活,环境好了,我们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好。”
  从2016年开始,我国选择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事森林管护,通过安排生态护林员岗位带动贫困户脱贫。云南省的生态护林员岗位安排重点向攻坚任务重、脱贫难度大的地区倾斜,目前全省共有生态护林员5.46万人,年均增加工资性收入9000多元。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是云南脱贫攻坚的重点,目前2520名贫困人口被选聘为生态护林员,每月增加了800元的劳务收入,贡山县脱贫前景可期。
  “护林员这份工作帮助我脱贫,我非常珍惜,每天认真巡山,看护好这片山林,来回报党和政府对我的帮扶。”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兔峨乡吾马普村护林员余四龙说。生态护林员制度建立起了一种比较稳定的生态扶贫机制,让很多贫困群众肩负起“为国护林”的神圣使命。事实上,一个护林员岗位能带动一个家庭脱贫,能有效增强山区贫困人口的发展自信和内生动力,提高他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行走林区,跟生态护林员交流,采访林农,能强烈地感受到,随着林业生态扶贫的深入推进,一批具有生存技能、有发展动力、主动呵护青山绿水的农民,正在成为与绿色山川和谐发展、一起成长的大山“新主人”。
  从天然林禁伐斧锯归仓,到现代林业发展引领生态扶贫,云南林业从“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不懈努力中一路走来,始终与山区贫困群众心手相连。
  任治忠说,经过多年的潜心培育,林产业已经成为云南贫困地区群众脱贫的民生产业,但与贫困群众脱贫的迫切期盼相比,与林业蕴藏的巨大产业优势、政策机遇相比,林产业带动山区群众增收致富仍有差距,林业生态产业仍有较大潜力,云南需下大力气补齐产业发展短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离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不到3年时间,激活林业生态建设蓄积的“绿色资本”,扛起林业生态扶贫大旗攻坚拔寨,时不我待!(责任编辑;刘晓方)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