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风光在壮乡 ——广西美丽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纪实(2)
兴产业,激发发展活力 ——将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融合发展 从空中俯瞰,广西无疑是“绿色”的:全区森林覆盖率达62.31%,植被生态质量稳居全国前列;地下水质以优良、良好级为主,2017年14个地级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更是高达88.5%。 山清水秀空气好,“金不换”的生态优势一直让广西人引以为傲。如何让广大农民也能共享这“绿色红利”?多年追寻,广西找到了答案——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同步布局特色产业,让农村宜居又宜业。 柳州市鹿寨县就已经尝到了甜头。眼下,“呦呦鹿鸣”葡萄产业(核心)示范区里,一串串晶莹饱满的葡萄挂满了棚架,静待采撷。作为鹿寨县发展精品葡萄产业的结晶,“呦呦鹿鸣”重金引入优良品种,以“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带动周边角塘村鹿鸣屯、查比屯和新胜村黄斑屯等发展精品大棚葡萄1万余亩,亩均产值5万-9万元,村民人均增收超万元。 不只是鹿寨的双季葡萄,还有桂林兴安的砂糖橘、南宁武鸣的沃柑、贺州钟山的食用菌、河池宜州的桑蚕、百色的芒果……借力乡村建设,广西推动茶叶、果蔬、茧丝绸、中药材、养殖等传统特色产业向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带动一批万亩现代农业示范片区开门迎客,以南宁“美丽南方”、玉林“五彩田园”为代表的生态产业园区应运而生。 生态环境的改善,带动大量资金、技术、人才向农村集聚,催生了休闲养生、观光创意农业等农村新业态,一批风情小镇、特色村落更是吸引八方来客,也让越来越多的农民摆脱贫困、走上致富路。 对于这些,恐怕没人比南宁市上林县白圩镇赵坐庄村民覃基安更有体会。前些年,村里引入企业建起生态养殖基地后,将60亩鱼塘返租给村民,头脑灵活的覃基安捕捉机遇,成立了以贫困户为主的合作社,包池塘、投鱼苗、种荷花、开农家乐,大张旗鼓张罗起了乡村旅游。“没想到,我们贫困户也能搞旅游当老板!”去年,“覃老板”终于如愿以偿,摘下了贫困户的帽子。 “在外打拼十几年,还是回家好挣钱!”如今,广西不少贫困户迎来了坐在家门口把钱挣的好日子。据统计,2017年,广西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35亿人次,辐射带动142个旅游扶贫村脱贫摘帽,带动约3.3万户14.7万贫困人口脱贫。 提气质,丰富文化内涵 ——保留乡土特色,深挖文化底蕴,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机制,发挥村民主体作用,提升现代乡风文明水平 “美丽广西”要建设的美丽乡村,不仅要有随处可见的乡村风光,还要有生生不息的乡土文化,更要有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与很多省区不同,广西境内不仅民族民俗多样,而且地形地貌复杂,平原风貌、河谷韵味、丘陵风格夹杂交错。这是推进乡村建设的难处,却也让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有了充分发挥的空间:乡间道路不用全部建成水泥路,就地取材的石板路、青砖路反而更有乡土韵味;房屋改造也无需千篇一律,砖瓦房、吊脚楼更具民族风情;村屯绿化不单只种树,房前屋后也可以种瓜种豆…… 因地制宜的考量中,越来越多的村屯把岭南文化、边关文化、海洋文化和民族文化融入到了乡村建设之中,将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独特魅力彰显得淋漓尽致: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村民采用本土材料、应用本土工艺,保留村落原有的“飞檐翘角马头墙”风格,还融入“坡屋顶、小青瓦、吊脚楼”等瑶族元素;南宁市兴宁区三塘镇围村修旧如旧、就地取材,修缮了村史室、民居古宅和知青楼,改造后的古村充满典雅韵味……看着来来往往的游客,村民们不禁感慨:风景虽然好卖钱,“文化饭”更香甜! |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 上一篇:东北农业大学选育出高淀粉马铃薯新品种
- 下一篇:宁夏贫困发生率下降8.7个百分点
相关阅读:
- 农村土地征收需保障农民公平博弈权 10-22
- 我国"绿色超级稻"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9000万亩 10-26
- 加快布局“无人农场” 05-27
- 以学促干推动十九大精神在苏区南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01-13
- 昌平区流村种出“舌尖上的百合” 12-13
- 国际社会热评习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主旨演讲 11-12
- 为安徽蔬菜农业生产插上“智慧”翅膀 09-03
- 农业部启动2014年“百乡万户调查”活动 03-04
- 2015年农作物重大病虫呈重发趋势 农业部门加强监测预警防控病虫 01-24
- 四川:补奖政策好 脱贫奔小康 08-13
资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