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媒体报道 >

乡风净 乡愁美 产业兴——内蒙古科左后旗奏响乡村振兴进行曲

2018-07-29 14:43来源:新华社浏览:手机版
  新华社呼和浩特7月29日电 题:乡风净 乡愁美 产业兴——内蒙古科左后旗奏响乡村振兴进行曲
  新华社记者王雨萧
  办酒席的流动“五彩大棚”消失了,乡村小路上,婉转悠扬的马头琴声在空中回荡……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如今正奏响乡村振兴的美丽乐章。
  “五彩大棚”消失了 移风易俗育出文明乡风
  佟志辉拿出自己的“随礼账本”给记者看,小小的牛皮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礼单”:老孙家孩子升学200元,老李家乔迁200元,老王头儿子结婚500元……佟志辉是散都苏木敖包嘎查的会计,前几天他对着账本拢了拢,吃惊地发现,过去十年自己花出的“份子钱”居然有21.3万元。
  佟志辉说,过去村里升学、红白喜事都兴大操大办,村民们互相攀比,看谁家排场大、礼金多,有的贫困户甚至贷款去随礼,“份子钱”成了村民沉重的负担。
  “大家心里都反对,但碍于面子,没人捅破这层窗户纸。”散都苏木党委副书记吉如和说,近几年科左后旗大力开展农村移风易俗,成立“红白理事会”,制定“红白喜事简办、升学宴不办”等村规民约,有效刹住了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之风。今年各嘎查村更是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不少村民都签订了拒办升学宴承诺书。
  “往年这时候早就‘随’出去好几千了,今年到现在为止,一份儿都没有,减轻很大负担。”佟志辉说,自己的女儿今年也考上了大学,他没有为女儿办升学宴。老乡们到村部坐在一起喝茶、嗑瓜子、拉家常,以“茶话会”的形式代替升学宴。
  据当地村民介绍,过去每年一到七八月份,办酒席的流动“五彩大棚”就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各嘎查村,而今年几乎没有看到一顶“五彩大棚”。
  “除了不办升学宴,旗里还通过提倡‘零彩礼’婚礼、组织孝老爱亲评比等举措,开展农村移风易俗,让文明乡风在每个村民心中生根发芽。”旗委宣传部长李凌芬说。
  “民俗馆”“宣传队”搞起来 聚住乡情留住乡愁
  饸饹床子、奶食品模具、蒙古袍……走进常胜镇地河村民俗馆,承载着民俗文化和浓浓乡情的老物件映入眼帘,每个展柜旁都配有一段文字,向人们讲述老物件背后的乡村记忆。
  “这些民俗物件都是从当地村民家收集的,把它们放到民俗馆集中展示,传承乡村文化,留住乡愁,记住乡情。”常胜镇党委书记蔡树郡说,镇里定期组织中小学生参观民俗馆,让青少年了解家乡的历史和文化。
  在科左后旗,提起茂道吐苏木高井嘎查,人人竖起大拇指。近几年,高井嘎查落实中央精神,大力开展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目前已成为全旗最具“文艺范儿”的嘎查村。这里的百姓吹拉弹唱、“舞文弄墨”样样精通。去年,村里请来两位书法老师免费教村民写毛笔字,如今高井嘎查已经有了十几名“乡土书法家”,文化活动室的墙上挂满了村民们写的蒙古文书法作品,村里还为村民们举办了“故乡情”主题书画展。
  除了蒙古文书法,四胡、马头琴、好来宝、广场舞也都是高井嘎查村民的拿手项目,村里成立了文艺宣传队,经常去周边文艺展演。每年春节,村民还会自己编排节目,上演一场充满乡土特色的“农牧民春晚”。
  高井嘎查党支部书记文光说,村民们每天在一起排节目,相互间的感情越来越深厚,通过开展乡村文化建设,不仅留住了美丽乡愁,还凝聚了浓浓乡情。
  “马文化”产业兴起来 助力村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