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媒体前沿 >

中国网事:小岗村的四次红手印(2)

2018-05-19 17:43来源:新华网浏览:手机版

  小岗村地处淮河南岸,离县城28公里,当时有108户,耕地面积1800亩,人均3亩多地,是中国传统农区的缩影。温饱解决后,村组织长期涣散、乡村治理模式陈旧、基础设施薄弱。
  沈浩初到小岗时,村民人均年收入刚过2000元,还有3万元集体欠债。他花了两个月,把全村108户人家跑了两遍,就为说一个道理:小岗村只有发展才能富裕。
  “他组织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去华西、大寨等名村参观。相比之下,我们确实差距很远。我们是最初的改革者,但如果不与时俱进,就成了改革路上的绊脚石。” 关友江说。
  长期以来,小岗村只有一条泥土路通往外界。为了打破闭塞,沈浩争取到一笔50万元资金后,决定修一条水泥路。他将村民组织起来,投工投劳,按劳取酬,既省了钱,又唤起村民参与感。自己也天天泡在工地,什么活都干,找不到工具,就挽起袖子用手捧水泥。最终高质量地完成了施工,节余了一半资金。
  这条被命名为友谊大道的道路,成为点燃小岗的“第一把火”。随后,大包干纪念馆落成带动红色旅游,村里招商引资办起了工厂,老百姓住上了集中规划的新居,村里的好事一桩接着一桩……
  2006年,小岗村人均收入超过5000元。这年秋天,沈浩挂职期将满,小岗村民满怀深情写下挽留沈浩的请愿书,摁下98个鲜红的手印。
  还有什么比红手印更能表达农民的情感?沈浩选择留下。
  小岗:在深化改革中不断前行
  沈浩继续留任的3年,是小岗村深化改革的3年。
  小岗村是典型的农业型村庄,农村土地家庭分散经营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沈浩在一次村民大会上提出了酝酿已久的发展思路:把土地集中起来,以合作社为龙头,整合资源搞适度规模经营,村民以土地持股形式加入。这让小岗村炸开了锅。
  当年冒着杀头坐牢风险才分来的土地怎么能流转出去?祖祖辈辈刨地取食的农民,从不轻信口头理论。当年“大包干”带头人严俊昌就在其中。
  “过去分田是改革,现在土地合理流转也是改革”,沈浩一趟趟往老严家跑,一遍遍地解释土地流转的优惠政策和触手可及的收益。老人脸转向东,他就转向东,老人脸转向西,他就跟到西。严俊昌终于点了头。
  两年时间,小岗村流转了600亩土地,村里发展起粮食、葡萄规模种植,双孢菇产业和甜叶菊种植基地等一系列现代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势如破竹。
  严德友,严俊昌之子,小岗村发展现代农业带头人。在沈浩的帮助下,他流转了100多亩土地进行了葡萄种植,每亩收益是种粮的10倍。严家父子俩逢人就讲:“现代农业是小岗人的救星!”
  寒来暑往,又是三年,小岗人满怀着对富裕的渴望和对深化改革的期盼,再次按下了挽留沈浩的红手印。“红手印不是随便按的,只有老百姓认可了,才能按下这红手印。”“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说。
  2009年11月,沈浩累倒在这片他深爱的土地,小岗人第三次为沈浩按下红手印,让他长眠于此。
  2016年以来,小岗村开展了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和“三变”改革试点工作。2018年2月9日,村民第一次领取了集体经济收益股权分红。
  “四次红手印见证了小岗的发展,也印证了一个道理,中国共产党永远是改革路上的坚定领导者和推动者。”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说。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