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媒体前沿 >

隐藏优惠信息、金卡会员价更高,互联网商家为何“杀熟”没商量?(2)

2018-05-04 10:28来源:正义网浏览:手机版

  有业内人士分析,“杀熟”的本质就是商家通过大数据摸清客户消费习惯后,掌握了客户能承受的最高心理价格,尽可能地攫取更高利润。
  “‘杀熟’不是互联网企业发明的,但企业一旦利用大数据来做这事儿,不仅消费者权益受损,相关产业也会遭遇诚信危机。”360企业安全研究院院长裴智勇认为,一些互联网企业试图通过对用户使用偏好、购买习惯的数据分析,获取最大经济利益,这是对用户数据的一种滥用,违反了诚信经营的原则。
  多个平台悄然整改,互联网消费维权需有新应对
  “杀熟”现象经过一段时间曝光后,记者发现,多个平台已经悄悄修改了差别化定价,一些曾被隐藏的优惠也被恢复。
  浙江省消保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杀熟”行为辜负了消费者的信任,损害了消费者权益,也会影响自身商业信誉,降低顾客忠诚度,最终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记者采访多地物价部门了解到,相关部门已经注意到这种“杀熟”现象,如果有消费者举报,会联合工商、工信等部门介入调查。相关人士表示,这一现象是互联网环境下消费市场出现的新情况,值得引起重视,相关案例如何定性和处理,需要通过实践不断完善。
  福建瀛坤律师事务所律师张翼腾认为,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第三条,价格欺诈行为是指经营者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标价形式或者价格手段,欺骗、诱导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的行为。商家“杀熟”差别定价,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属于价格欺诈行为。
  张翼腾说,我国对于用户大数据的保护,散见于多个不同法律文本。在目前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形势下,不利于行业发展和个人隐私保护。他建议,完善相关法律的统筹性和针对性,对大数据的搜集、保护和使用,进行直接、明确、全面的规定。
  “消费者的权益保护和互联网的规范监管,离不开政府各部门的通力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建议,价格主管部门应加强研究新问题、新情况,提高监管有效性。工商管理和相关部门,要及时针对消费者集中反映的问题落实法律和法规的执行。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