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政法工作 > 人民法院 >

基本解决执行难,决胜仗怎么打

2018-04-17 18:08来源:新华社浏览:手机版

  3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等下发通知,对“老赖”限制不动产交易;4月起,被北京法院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老赖”,将被限制参与京牌小客车指标摇号配置……近日,针对法院失信被执行人的惩戒措施持续加码。

  今年是最高人民法院提出的“基本解决执行难”的决战之年。3月29日,全国法院决胜“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动员部署会召开,提出坚决如期打赢“基本解决执行难”决胜仗。

  基本解决执行难,保障胜诉当事人及时实现权益

  在法治国家,法院生效裁判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书,必须得到执行。但一段时间以来,执行难困扰着法院和当事人,甚至有人曾用“司法白条”“一纸空文”来形容被束之高阁的法院裁判文书。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部署全面依法治国,明确提出要切实解决执行难,依法保障胜诉当事人及时实现权益。“这体现了党中央解决执行难的决心,是对群众呼声的回应。”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肖建国说。

  2016年3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报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时庄严承诺:“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向执行难全面宣战。

  宣战,底气何来?“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被提到空前高度,法治环境改善,法治氛围浓厚,这是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的大前提。”肖建国说。

  从2013年起,最高人民法院把基本解决执行难作为工作重中之重,探索破解难题行之有效的办法:

  执行信息化建设突飞猛进,实现执行模式质的飞跃。最高人民法院2014年12月正式开通网络执行查控体系,实现对被执行人的银行存款、车辆、船舶、证券以及身份证、出入境证照、工商登记、人民币结算账户信息的查询。

  强力惩戒失信被执行人,有力促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最高人民法院2013年7月出台《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拓展对失信被执行人联合信用惩戒的范围和深度。

  “全国各级法院全面强化各项执行工作,在解决执行难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对两到三年内基本解决执行难,我们有底气和信心!”2016年,对执行难宣战时,最高人民法院审委会专职委员刘贵祥信心满怀。

  如今,执行工作模式实现重大转变,执行工作质效有了很大提升,执行工作外部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今年全国两会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有一组数据:各级法院受理执行案件2224.6万件,执结2100万件,执行到位金额7万亿元,同比分别上升82.4%、74.4%和164.1%。

  完善机制平台,“执行风暴”让群众享有更多法治获得感

  查人找物难曾是执行难的重要原因。“两个法官一台车四处找”,是当年信息化建设滞后时,群众对法院执行工作的调侃。查存款,需要到一个个银行跑,还只能查到本地营业网点情况。抓“老赖”,有时得靠执行法官蹲守几天几夜。这样的效率远远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执行案件数量和群众的法治需求。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