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媒体报道 >

一座城市需要多少车位?我们的停车场缺口究竟有多大(2)

2018-04-13 13:14来源:新华社浏览:手机版

  “一个停车位,如果建在地面,需要消耗25平方米,若建在地下,算上进出通道、坡道、围墙,需要40平方米。”郭继孚说,这一水平与当前全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相近,“比很多家庭的客厅都大!”
  只有认清这一点,才会有更多人去认真思索:在寸土寸金的城市里,我们到底该拿出多少空间用来停车?
  “这几年,为了缓解红叶时节的停车压力,北京香山脚下的停车场又扩建了。可是,市民们去香山观赏红叶,开车真是最好的选择吗?”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交通所所长赵杰认为,相较于限行、限购等强制性措施,对作为静态交通设施的停车场加强管理,是一个更理性也更少争议的交通调节手段。住建部在《城市停车设施建设指南》中也提出,停车供应体系应当按照“适度满足基本车位,从紧控制出行车位”的原则来打造,城市中心区更是要控制停车泊位规模、放宽停车价格管制,从而发挥以静制动、疏解交通的目的。
  遗憾的是,目前的停车管理并不尽如人意,“违停受罚”也只是隔靴搔痒。
  “前些年,北京为了利用价格手段控制小汽车出行,将日常通勤需求更多导向公共交通,提高了停车收费标准。这之后,由于缺乏精细化管理细则,仍有不少停车设施处于实际上的免费使用状态,还有些单位将低价、免费停车作为职工福利,导致收费标准难以落实,大幅削弱了通过停车调节交通需求的功能。”赵杰说。
  在郭继孚看来,执法出了问题、价格没起作用带来的停车管理失序,是停车供给不足、造成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之一。
  专家建议,真正解决停车难,不仅要在建设上下功夫、扩大供给,还要在管理上下功夫、规范秩序,二者缺一不可。打破恶性循环,惟有通过严格执法提高违停成本,真正做到“停车入位、停车付费、违停受罚。”
  赵杰建议,治理停车乱象,一定要配合打击“黑停车场”、乱收费等措施,或者借助电子化技术手段等来规范停车收费。
  破解停车困局,仅仅多建停车场就够了吗?
  “上天入地”,错时共享,提升空间和车位利用效率,完善市场良性运作机制
  停车要入位,首先得有位。在规范秩序、畅通机制的同时,必须想方设法尽快弥补缺口。近年来,不少城市和企业已就扩大供给探索出一些有效路径,值得推广复制。
  “上天入地”,挖掘空间使用潜力。
  过去,北京空军总医院门诊大楼前的地面车位一度只有30个,如今,这里“长”出了两座约7层楼高的“停车楼”。垂直循环式的机械车库并不多占空间,却能多提供96个车位。前不久,赵杰在杭州考察时发现,某老旧小区辟出宝贵的空间,建了一个地下5层的圆筒形机械式停车设施,“人把车停到入口处,车库可自动完成停车,整个车库占地仅百余平方米。”今后,地上、地下停车库和机械式停车库等集约化的停车设施,有望成为解决老旧小区停车难的“利器”。
  错时共享,提高车位利用效率。
  一边空空荡荡,另一边满满当当……车流如潮汐般往复,让公共场所与居住地之间的停车位常出现明显的“冷热不均”。到了夜间,北京147万个公共建筑车位中仅停下58万辆车,约六成可供使用。
  打破冷热不均,要靠信息化。“停简单”、丁丁停车……近年来,全国已有超过200家企业研发了各种智慧停车APP。有些平台开发出“停车电子地图”,将停车场分布、空闲车位数等信息“一网打尽”,让车主得以“有的放矢”地停车;有些平台为居民车位安装智能车位锁,让居民可在空闲时间将车位租给其他车主;一些城市也行动起来,比如广州就拟搭建统一的停车引导平台。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