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行业法制 > 三农 >

“玉米团长”的玉米情怀(2)

2018-04-01 22:17来源:正义网浏览:手机版

  2015年,农业部开始实施主要农作物分子身份体系构建,2017年,由赵久然牵头组织全国近30家单位申报的主要农作物分子身份检测技术与应用获得了科技部立项支持。目前,DNA指纹鉴定技术得到了业界广泛的认可和使用,为玉米种子质量检测、品种管理、品种权保护、侵权案司法鉴定、企业维权、农业科研教学等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赵久然的另一大贡献是研发并利用单倍体育种技术,创制了大量玉米新种质材料。单倍体育种是现代生物育种的支柱技术。和常规育种相比,一是快,过去获得一个纯系需要繁育6代以上,现在只要两代。二是纯,获得纯系的性状稳定而整齐。三是准,快速选择和淘汰,加快了有利基因积累。四是工程化,多部门协调配合育种,整个过程可设计,结果可预见。北京农林科学院用这项技术创制了5万多个有利用价值的双单倍体纯系,通过科企合作分发给全国40多家单位,很多单位利用双单倍体纯系配出品种通过审定,传统的个体手工作坊式的经验育种已转变为现代化大规模流水线式的工程育种。
  人才为明天蓄能
  赵久然有个昵称叫“玉米团长”,他很中意这个名字,他说:“玉米是我的工作,我带领着一支年轻实干的玉米科研团队,不断进行着玉米科技创新工作。”多年来赵久然的团队一直本着以科研为基础,以需求为导向,以创造价值为核心的理念,培育在生产中有价值的品种。团队拥有立体的全方位品种体系,籽粒玉米、鲜食玉米、青贮玉米育种齐头并进。
  赵久然注重培育品种,更注重培养育种人才。团队中只有他是“60后”,其他都是1997年玉米中心成立以后毕业的年轻人,现在团队主力是“70后”,赵久然向他们传授育种理念和方法,随时随地交流讨论,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使其施展才华。鲜食玉米育种专家卢柏山获得了中国种子协会评选的首届鲜食玉米育种领军人物;研究员王元东获得了农业部颁发的粮食生产先进科技工作者;硕士毕业刚3年的张如养也很快进入角色,成为分子育种创新团队的骨干。
  赵久然认为一名育种家应该准确把握不同区域的需求及差异,不但要看到现在,也要看到未来。前些年,青贮玉米发展空间不大,但他坚信青贮玉米品种一定会有需求,提早选育出了“京科青贮516”等专用青贮玉米品种。果然,几年后国家调减籽粒玉米种植,实施粮改饲战略,青贮玉米产业迎来发展黄金期,青贮玉米品种有了用武之地。
  对赵久然而言,眼里看的、心里想的全是玉米。过去他有许多爱好,比如桥牌、围棋、旅游,后来都戒掉了。如果不出差,赵久然的一个典型周末是这么过的:5点多起床,去北京植物园长走3小时,9点钟去办公室,晚上7点多才回家。在他眼里,最好的风景就在玉米田。他的办公室墙上是玉米挂图,楼道里是整箱的玉米,办公桌上是不同品种的玉米穗。即便是起床前、赶路时他的脑子里想的也都是玉米那些事儿。
  一次赵久然和同事去爬山,边走边聊如何能选育出比“京科糯2000”更好的鲜食糯玉米品种,聊着聊着突发灵感,想选育在同一个果穗上既有甜粒又有糯粒并且叶酸含量高的甜加糯营养强化型品种。明确了方向,他马上着手种质鉴定和创新,加上分子标记辅助,很快选育出了现在的“京科糯928”“农科玉368”等系列甜加糯新型糯玉米品种,叶酸含量达到每百克籽粒300微克以上,是一般糯、甜玉米叶酸含量的四到五倍。
  从开始育种至今,20多年里赵久然的工作状态一直是白加黑、五加二,连节假日都休息不了,“五一”是播种,“十一”是收获,春节在南繁。常和赵久然一起出差的人都发现他有踩点赶飞机和多乘晚间航班的习惯,他的解释是想把工作尽量安排得紧凑,不耽误白天时间。育种家在田里的时间比农民还多,劳动强度比农民还大,而且还要思考谋划,每一个品种都凝结了汗水与智慧。赵久然今年56岁,从没想过退休,他的充沛精力源于他的坚定目标,即选育更多更好的品种。他常说:“玉米育种既是我的工作也是我喜欢用心去做的事业,这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幸运。”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