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法治社会 >

消费升级,“套路”也跟着升级?(2)

2018-03-15 17:58来源:新华社浏览:手机版

  一名基层市场监管部门负责人说,这些“新变种”问题的出现,一方面是其依托的“老问题”未能有很好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互联网+”等新兴消费领域,消费纠纷具有跨部门、跨地区、取证难度大、专业性高的特征,导致这些消费侵权处理成本高,监管滞后。“‘羊毛出在狗身上’的互联网式思维驱动的新型业态的侵权模式,已经从显性侵权变成了隐性侵权。”
  上海市消保委秘书长陶爱莲说,个性化定制已经是消费升级的一个重要趋势,形成了很多新的交叉市场,像全屋定制家具这些需求旺盛的新兴消费领域,缺少标准让监管部门失去了可以依赖的“武器”;而消费者因为缺少专业知识,即使不满意,也难以说出究竟哪里不对,更难进入举证阶段。
  “反套路”:这些“武器”好好用
  专家和业内人士指出,在消费升级的大潮下,如何让“套路”被“拍在沙滩上”,需要的是往前主动迈一步的主动性和跨部门联动的创新监管模式。
  处理消费纠纷、公开信、约谈、通过媒体曝光,这些是各级消协组织的“常规武器”,而消费公益诉讼、参与团体标准制定等“非常规武器”的应用也在增加。
  上海市消保委副秘书长唐健盛说,部分“互联网+”细分行业天然带有一定的垄断性特征,消协组织如何代表消费者与“一家独大”“几家独大”的巨头进行博弈,考验的是消费者组织的主动性和专业性。
  比如,针对新兴的定制家具领域,上海市消保委作为参与方,主动介入到该行业团体标准的制定中,将以前各类团体标准制定中企业占主导地位的局面变为企业和消费者都有话语权。
  上海化学建材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傅微说,业内高达七成的家具企业都在转型进入全屋家具定制市场,随着上海市团体标准《全屋定制木(制)家具》15日起实施,自我声明采用该团体标准的47家企业将“有标可依”,下一步希望团体标准能扩展到行业内的更多企业。
(责任编辑:韩佳欣)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