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法治社会 >

“冰花男孩”意味着啥?

2018-01-28 18:30来源:人民日报浏览:手机版
  帮助孩子,需要就地解决问题,需要持续加大脱贫攻坚力度,需要统筹城乡发展
  充满稚气的脸庞,宛若冰凌的头发,黝黑透红的皮肤,还有深冬里那件单薄的褐黄色上衣,云南省鲁甸县新街镇转山包小学三年级学生王福满跋涉9里山路,来到学校参加期末考试,因为天气寒冷,满头满眼皆是冰花,引起广泛关注。
  从深层次考量,“冰花男孩”意味着什么?
  全国2.8亿多农民工辛勤劳作的背影后面,伴生着一个特有的乡村儿童成长现象:6000多万留守儿童、3500多万流动儿童。“冰花男孩”的社会意义在于,他是这6000多万乡村留守儿童的一员。经年不见父母,物质上的艰苦已经很折磨人,精神上的父爱母爱更是成了难得的奢望。
  帮助留守儿童时不我待。因为,他们是乡村振兴的希望种子,是未来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为,现在他们稚嫩的肩膀,将来要扛起发展城市和乡村的艰巨使命。因为,他们和千千万万的儿童一起,将承担着民族精神薪火相承的重任。
  “冰花男孩”是千千万万贫困地区儿童的一员。贫困地区,大多属于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学校建设难以同城市中小学比肩,公共服务还有许多短板需要补齐。
  “冰花男孩”所在的鲁甸县隶属昭通市,深处乌蒙山片区的腹地,是全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目前,昭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3.37万人,贫困家庭儿童占在校生总数的46.79%,涉及91775户贫困户。
  帮助“冰花男孩”,一箪食,一壶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坚持以农民为中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大公共服务建设和投入力度,夯实乡村振兴的制度基础,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目标,把乡村振兴抓细、抓实。
  帮助孩子,需要当地化,也就是就地解决问题。最近“冰花男孩”来到北京,感慨冬天里北京的温暖,但他的家乡没有暖气,冬天依然寒冷。怎么办呢?还是要千方百计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解决道路交通问题,提供学生班车,让孩子上学不需要走那么远的山路。学校也可购置一定的保暖设备,让孩子在课堂上不要挨冻。家庭的保暖,除了家庭的支出之外,公共服务也可和家庭力量一起,改善住房的供暖条件。听说“冰花男孩”未来想在北京上学,想当警察,这是美好的理想。通过在家乡当地化的教育,奋力拼搏,以优异的成绩考到北京的警察学校来,是许多贫困地区少年已经实现的梦想。
  帮助孩子,需要持续加大脱贫攻坚力度。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和标志性指标,必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如期实现脱贫,解决区域性、整体性贫困。
  帮助孩子,需要统筹城乡发展。新时代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要强化人、地、钱要素供给。长期以来,各种要素单向由农村流入城市,造成农村“失血”,所以在重塑城乡关系的进程中,要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促、城乡互补,而不是只顾城市,不顾乡村,那样,最终会造成农村衰败,拖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后腿。
  前些年我们到鲁甸县调研贫困状况的时候,“二半山”里,一半是深度贫困,一半是深度美丽。如果长期坚持立足本地生态资源,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加速公共服务均等化,那么鲁甸的未来经济形态会更完整,“冰花男孩”们的未来会更美好。(责任编辑:韩佳欣)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