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法务e线 >

超级工程锻造的青春:硬汉能使“绣花针”(2)

2018-01-02 15:07来源: 人民日报浏览:手机版

  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面对艰苦的生活条件、繁重的工作压力,青年建设者们没有畏惧,反而被激发出更加昂扬的斗志。
  身为技术员的陈三洋,除了每天完成审图纸、做方案、定工艺、审核查验、协调施工等“规定动作”,还自我加压、钻研工艺,先后为施工提出了“冷却循环水可逆流式分流器”等建议。每年10多项合理化建议被采纳,让陈三洋成了同事眼中的“创新达人”。6年过去,他已不再是初出茅庐的应届生,而成了能“挑大梁”的项目技术骨干。
  不同于陈三洋,杨永宏来到项目之前,已经参与过苏通大桥、京沪高铁等大项目,在港珠澳大桥,过往的经验与持续的努力帮他实现了快速成长。2013年,33岁的他便要负责管理整个非通航孔桥的施工,“虽然是小桥,但质量、安全我自己要负总责,压力和责任完全不一样。”几年间,他从工区工程部长、助理到了工区项目副经理,如今已晋升为岛隧项目专业副总工程师。“成长背后是付出,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杨永宏说,相比而言,无论是工程设计、监理单位,还是房建领域的工作都比坚守在桥梁建设一线要轻松不少,“可是人到了一定阶段,首先应该追求的是实现人生价值,不是吗?”
  好男儿志在四方:这个行业是讲究责任和奉献的
  在工程建设行业,长年在外、与家人聚少离多是常态,一项耗时7年之久的工程,更是成倍放大着离愁别绪。一边是新组建的家庭,一边是刚起步的事业,80后建设者在感受喜悦之余,也承受了许多压力。
  2011年初到项目部时,刘经国的孩子刚满两岁。几年紧张施工,完全没有周末,虽然说原则上每季度可以休息5天时间,但作为主要管理人员,刘经国不得不放弃多数的休假机会。“对家人的亏欠肯定是有的,但是这个行业又是最讲究责任心和奉献的,这么多人每人负责一块,这么大的工程也不可能停下来……”刘经国的眼里泛着泪光做起了“检讨”,“就算回到家,前两天很放松、很舒服,可呆个3天之后,我的心里就开始发慌,感觉空落落的,总想回现场。”
  相较之下,杨永宏和陈三洋则更幸福一些——他们的妻子和孩子都跟着一起到了珠海定居。空间距离是近了,可由于建在海上的项目部离市区很远,见面机会依然十分有限。待到项目结束,他们又将举家迁徙,四海为家。
  说起家庭,好男儿心怀愧疚、欲言又止,可一说到事业,他们又来了精神、滔滔不绝。“咱们做的这个沉管技术,在世界上都有很大的里程碑意义。从施工上看,咱们的项目制度、体系建设、风险控制、现场管理在全国都是绝对的样板工程。”刘经国自豪地说。“我很庆幸职业生涯能从港珠澳大桥开始。在这里,我们和国内一批最优秀的工程行业人才一起,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工程不比任何人差!”陈三洋的脸上同样满是骄傲。
  项目收尾后,数以千计的青年建设者们便将各奔东西,去往下一个项目,开启新一段征程,把在超级工程中收获的宝贵财富带往祖国每一个角落。而屹立于伶仃洋上的这座大桥,将永久镌刻着他们奋斗过的青春年华,任波涛汹涌,任岁月远去……(记者 刘志强)(责任编辑:韩佳欣)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