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草原生物灾害绿色防控
保护草原资源,发展生态草牧业,是绿色发展的题中之义。我国是草原资源大国,拥有各类草原面积近60亿亩,约占国土面积的40%。草原是我国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牧民群众最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料。加强草原保护建设,发展生态草牧业,事关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事关牧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草原保护建设,先后启动实施了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等一系列重大政策项目。各地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加大投入,强化支撑,狠抓落实,极大地推动了草原保护建设进程,促进了草牧业转型发展。据初步监测统计,2017年,全国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5.3%,较上年增加0.7个百分点;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10.65亿吨,增加2.53%,连续7年稳定在10亿吨以上;268个牧区半牧区县的牧民人均纯收入,有望超过九千元。全国草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势头得到明显遏制,草牧业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草原具有生态生产等多重功能,受自然、地理和历史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草原生态保护欠账依然较多,草牧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人草畜矛盾依旧存在。草原生物灾害呈多发、常发态势,“十二五”期间,草原鼠害年均发生面积在4亿亩以上,草原虫害面积在2亿亩左右,给草牧业生产带来了较为严重的不利影响。近年来,农业部积极推行“绿色植保、公共植保”的草原植保理念,加大政策支持,强化技术指导,推广草原生物灾害绿色防控技术,初步构建了以生物防控、生态调控为主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在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农业部每年安排草原鼠害、虫害防治资金近两亿元,防治草原鼠害7100万亩、草原鼠害6300万亩。鼠害、虫害的绿色防控比例超过80%和50%,生物药剂、招鹰控鼠、驯狐灭鼠、椋鸟治虫等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有效遏制了草原生物灾害的蔓延势头,保护了草原生态环境,促进了牧民减灾增收。 十八大以来,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做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生态文明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在中央深改组第37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这是对草原生态地位的充分肯定,对新时代推进草原保护建设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下一步,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按照十九大关于“建设美丽中国”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进一步加大草原生态保护力度,推进草原生物灾害绿色防控,转变草牧业生产经营方式,促进草原牧区产业振兴和牧民增收脱贫。希望在座的各位农牧专家、合作组织、企业、联盟、惠农服务站以及新闻媒体的代表,继续关心和支持我们的草原保护建设事业,积极参与并推动草原绿色植保发展,齐心协力,再接再厉,为草原生态文明建设和草牧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责任编辑:韩佳欣) |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相关阅读:
- 农村土地征收需保障农民公平博弈权 10-22
- 2015年农作物重大病虫呈重发趋势 农业部门加强监测预警防控病虫 01-24
- 以学促干推动十九大精神在苏区南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01-13
- 国际社会热评习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主旨演讲 11-12
- 四川:补奖政策好 脱贫奔小康 08-13
- 为安徽蔬菜农业生产插上“智慧”翅膀 09-03
- 我国"绿色超级稻"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9000万亩 10-26
- 昌平区流村种出“舌尖上的百合” 12-13
- 加快布局“无人农场” 05-27
- 农业部启动2014年“百乡万户调查”活动 03-04
资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