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新闻中心 >

人到中年,“好好活着”有那么难吗?——从“中兴工程师坠亡”看(2)

2017-12-20 22:59来源: 新华社浏览:手机版

  “我无法在四五十岁的时候,去和一群二三十岁的人竞争,但站在公司的角度看,公司对我的投入明显不值得。”如网友“未来难以想象”所言,一些IT从业者意识到了危机,却也只能选择接受。但也有另一些人,用各种方式给出如何有效应对“中年危机”的答案。
  未雨绸缪,科学理财。39岁的李亮(化名)曾在日本索尼公司工作十年,技术水平达到索尼公司最高级别,去年回国后,到北京一家全景相机研发公司担任工程师。“收入比之前少了一半,好在我以前早早买了房。”李亮说,他深知这个行业的风险,于早些年趁房价还没这么高的时候,在广州和东京均买了房子,“就算将来失业,也不至于一无所有。”
  积极社交,拓展人脉。43岁的吴国雄曾在深圳从事游戏开发工作,2013年公司裁员时被劝退。但他并不感到丧气,回到广西老家做起与IT行业完全不沾边的茶叶生意,如今收入并不低于游戏开发的收入。“我是和朋友合伙开的茶叶厂,幸亏以前没有一头闷在电脑编程里。”吴国雄说,是良好的人脉关系帮他渡过“中年危机”。
  不断学习,充实自己。40岁的张朋有着十多年IT从业经历,尽管已经成为公司高管,但其工作强度与一线从业人员相比有过之无不及。“我每周工作和学习的时间超过100个小时,即便这样也还怕自己跟不上形势。”
  不过,作为一个心理学名词,“中年危机”对应的更多是人的心态。受访者普遍认为,应对“中年危机”,最根本的办法还是要学会调整心态。李亮说,他之所以回国,是因为情场失意,同时也是为了照顾身患癌症的母亲。提到欧某的事,李亮坦言自己也有极端压抑的时候,每当那些情绪来袭,他就用电影《悟空传》里的一句台词激励自己:“想想你这一世走过的路,遇到的人,你放不下的这一切,你现在拥有的才是你从未拥有过的力量。”(责任编辑:韩佳欣)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