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政法工作 > 检察院 >

记者卧底揭影视招聘连环骗局:要么花钱,要么花"人"(4)

2017-12-15 12:35来源:中国青年报浏览:手机版

  在这个影视基地边上,没能实现影视梦的李泉的梦想是,自己有一天也能像“刘导”那样,不用再做群众演员,只要负责签单,和剧组工作人员核对群众演员数量、酬劳。这些钱的数额、付款方式、分配方案,李泉至今没有了解的资格。 
  影视基地门口的小卖部员工告诉记者,她见过不少通过北京影视公司安排到这里的求职者。“很多人来看一眼就走了,知道被骗了”。 
  她记得,曾有一名女海归硕士,交了一万多元应聘剧组翻译,到这里一看情况就泣不成声。她让女硕士住在了自己家,第二天,女硕士就离开了。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种说走就走的勇气。勉强留下拍戏的陈伟想看到转机。他没上过大学。今年21岁的他做过木工,送过外卖,当过服务员,因觉得老家收入太低,想来京闯荡。他本想努力干半年,过年能给家人买新衣服、好年货,并把见到的“世面”分享给弟弟,但如今,搭进去七八千元的陈伟觉得,过年的日子越来越近,而美丽的设想越来越远。 
  一名被安排在临沂的求职者说,曾有警察接警到了小院里,要求在场的求职者分别说明被收了多少钱。当场,小院管理员把钱退回了一部分。“警察对我说,有人向我们报案,这里是骗人的,你走吧”。 
  然而,他还没走,被警察带走的管理者就被放回来了。原来,有个男孩应聘副导演,买了8条中华烟托他“走关系”,结果男孩最终还是被派去当群众演员,因此举报了他。管理员退了烟钱,就恢复了自由。 
  律师建议有关部门联手开展专项打击 
  事实上,这个骗局存在已久,据媒体报道,早在2006年就存在以招聘剧组人员为名,向求职者收取万元押金最后却让他们当了群众演员的骗局。 
  曾在一家影业公司担任制片人的人士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剧组招聘一般依赖熟悉的资源,如熟悉的制作公司、摄影团队等,很少在网上发布招聘信息,“因为时间成本比较高,又涉及项目的保密问题,如果人员不靠谱,再换人很麻烦”。 
  他表示,导演助理、化妆师助理、摄影助理,相对都是比较专业的、细分的工种,非常看重跟组经验,且一般是“跟师傅”,搭配相对固定,更不太可能临时招聘。 
  在沂蒙红色影视基地拍戏的一名跟组演员也表示,剧组在开拍前通常早就确定了主要工作人员和演员,到影视基地时一般都已经有了成型的团队,只有群众演员才会到了当地再招。像“刘导”这样的一般只负责提供群众演员,影响不了剧组对重要岗位的招聘。 
  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张新年发现,在影视招聘连环骗局中,一些公司往往不按照正常的招聘流程:求职者明明是去找工作的,希望建立的应该是劳动关系,应该签订劳动合同,但一些公司却与求职者签订经纪人合同、劳务合同甚至合作合同,“好像是一块和他投资做生意的”。 
  这些公司的做法,被认为是试图规避《劳动合同法》关于不得对劳动者收取财物的规定。而在求职者报警后,警方会以涉及劳动纠纷、劳务纠纷、合同纠纷为由,不进行处理。 
  记者发现,一些合同还出现了不少低级错误,例如,在求职者提供的一份合同里,出现了根本就不存在的“最高仲裁委员会”。 
  有些合同的落款单位与招聘网站、收据载明的单位不一致。例如,记者应聘的中辰公司,其合同印章是北京叶尚曼沙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对此,一名工作人员称,中辰公司是叶尚曼沙公司的投资方。但记者查询到的工商登记资料没有显示这一关系。 
  一些影视公司背后的关系盘根错节。多名求职者的微信聊天记录显示,尽管他们分别应聘了不同的公司,但在被层层转手的过程中,有时会遇见同一个工作人员。 
  12月7日,记者亮明身份致电笑傲东方公司,询问是否存在向求职者收钱的现象。在听明来意后,该公司员工改称电话拨错了。中辰公司电话则无人接听。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