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媒体前沿 >

不砍一棵树 山王坪人坐享生态“红利”

2017-12-01 20:44来源: 新华社浏览:手机版
  新华社重庆12月1日电 题:不砍一棵树 山王坪人坐享生态“红利”
  新华社记者 周文冲
  林场老职工蔡宁没有想到,30多年前在山王坪种下的林子,现在竟变成了“摇钱树”。
  一位摄影爱好者用无人机航拍下了这片林子发到网上,让这个过去只有当地农民知晓的山头一夜走红,山王坪火了。
  照片上,公路将森林对称分开,一侧的树是黄里间红的叶子,另一侧是青翠欲滴的叶子。旅游网页还在照片下配上推荐语:不必去加拿大看红叶,离重庆主城区一个半小时车程的南川区山王坪,一片绝美惊艳的原始森林在等你。
  “山王坪其实不是原始森林”,蔡宁笑着说,上世纪80年代初期,这里还是石漠化荒坡,林场工人扛苗背土、埋头弯腰种了几年,漫山遍野才开始有了绿色。
  在几代林场职工的持续栽种和接力守护下,山王坪所在的南川国有林木良种场,森林覆盖率从1984年的68.4%提高到现在的94.2%,2万多亩林海也成了山王坪最宝贵的资源。
  巧的是,当年林场按照“适地适树”的造林原则,路一侧种水杉,另一侧种柳杉,一到秋季,水杉叶由绿转红,柳杉叶却依然浓绿,在公路两侧形成泾渭分明的自然颜色对比。
  11月中下旬开始,不少游客上山王坪,就是冲着这个“神奇”的森林,拍照片发“朋友圈”。“没想到,咱还不小心种出个艺术效果。”蔡宁说。
  但守着这片森林,就在几年前,林场还是个“贫困户”,最困难时,工资要拖好几个月才能发下来。
  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灾后,长江上游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过去靠砍树卖树“吃饭”的林场一下子断了收入来源,有的职工离开林场自谋生路,蔡宁却选择留下来,“这些树总要有人守。”
  转机出现在2014年。当时已是场长助理的蔡宁到山东日照大沙洼林场挂职锻炼3个月,那里森林与海滩结合的海滨国家森林公园让他“眼红”。
  “他们林场搞森林旅游一年光门票收入就有8000多万,相当于我们林场干80年的收入。”蔡宁说。
  蔡宁想起了30多年前种的那片森林,想起了山王坪奇形怪状的黑灰色大石头,有的看起来像孔雀开屏,有的石破天惊——石头中间长出一棵树,那是中国西南部山区喀斯特地貌最典型的天然石林。
  蔡宁把山王坪“神奇”的森林和“神奇”的石林结合,利用国家林业项目资金,平整停车场,铺设观光步道,在山王坪上建起了公园。
  为了保护森林原生态不被破坏,公园里没有砍树建宾馆,只是在林子入口立了一块石头,刷上露营区三个大字。蔡宁说,干脆让游客自己带帐篷,就在林下露营,既环保又别有乐趣。
  2015年“五一”公园试营业。过去只有野猪野鸡,见不到一个游客人影的山王坪,当年就吸引10万多名游客,林场不但“脱贫”,还赚到了钱。
  林场用这些收入补栽树木,修建防火隔离带,聘请了更多的护林员。2015年10月,山王坪被国家林业局正式授牌为喀斯特国家生态公园。
  公园还带动了周边10多家新开的“农家乐”的生意。过去常年在外打工的村民庞财林和陈琼会两口子回到山王坪,在公园外半山腰建起3层楼的“财林驿站”,游客逛完公园,就在这里吃烤全羊、喝野生猕猴桃泡的酒,顺便买些方竹笋、蜂蜜等土特产,一年收入20多万元。
  60岁的村民陈志国也找到了一份新工作。他在公园当清洁工,一天85元,一年下来收入近两万元。“现在不用出远门,在家门口的公园里也能找到钱。”陈志国说。
  游客多了,蔡宁又有了新的烦恼。最近几个周末,上山看红叶的游客络绎不绝,自驾车塞满了停车场。工作人员只好在上山口就把游客车辆拦住。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