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媒体报道 >

长城守护者高政清:干好良心活儿,保护好我们的历史

2017-11-28 21:46来源: 新华社浏览:手机版
  新华社太原11月28日电  题:长城守护者高政清:干好良心活儿,保护好我们的历史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王学涛
  高政清和家人住在山西偏关长城脚下一个靠天吃水的“空心村”里。花甲之年的他上有八旬老母,下有未成家的儿子,在肩扛生活重压的同时,他还保护着60里明长城。尽管每月只有300元,他却尽最大努力守卫长城安全、寻找长城石碑、研究长城文化。他对儿子说:“我死后把我埋在烽火台下。我活着看长城,死后还要守长城。”
  “看长城是个良心活儿”
  山西偏关县有“中国长城博物馆”之称。冬季站在水泉乡鸿门口关隘眺望,一边是内蒙古一边是山西,满眼是土黄色的边塞风光。没有了昔日的刀光剑影、鼓角争鸣,如波涛般起伏的黄土丘陵上,星罗棋布的烽燧墩台寂寞而苍凉。
  60岁的高政清是长城脚下许家湾村的村民。这个近百人的小村庄,现在常住人口仅16人,仍靠天吃水。看着村民一天天减少,他却没有外迁的打算。“这里有我的事业。”高政清说,从2014年起,他保护着60里明长城、50座烽火台、33座敌台、73座马面、5座关堡。
  天微亮,他穿上背后写着“长城保护”四个大字的蓝色工作服,带上一壶水、两个馒头,骑上摩托车开始了巡查。由于坡高路陡,高政清骑得很慢,两只手紧紧地握着车把,脸被寒风吹得通红。路况不好,磕碰在所难免,至今他的左腿腕和右腿上还有伤痕。
  “看长城是个良心活儿。”高政清说。偏关县文物部门每月给他300元要求至少巡查两次,他却看得又勤又细。看不清长城时他就步行走,当天回不来就在亲戚朋友家借宿一晚。一旦发现有人为破坏或水冲毁坏的现象,他就立刻向文物部门汇报。
  半路上遇上羊群,高政清停下车,在查看羊群是否攀爬长城的同时,不忘跟羊倌刘文生叮嘱几句。刘文生接过老高递过来的烟,自信地对记者说,“我的羊就不上长城。他经常给我们讲,长城靠大家保护,靠他一个人,几十里呢。”
  高政清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出了有效的工作方法——化“敌”为友。不抽烟的他出门就会带上“好烟”,见到破坏长城的人先递上一支,慢慢讲道理。他说,“古代将士身披盔甲,而这工作服就是我的盔甲,烟是武器。只要不改,我就一直盯着,给他杀‘回马枪’!”
  “寻碑就是保护我们的历史”
  九窑十八洞是长城上非常壮观的军事堡垒。高政清看护的长城上共有3座,但由于历史原因破坏严重。站在只剩下底座的海子楼“九窑十八洞”前,高政清回忆说,6岁时他常和小伙伴在里面捉迷藏,当时保存得非常完整。门口还立着一块碑,后来竟不知去向。
  “石碑是长城‘身份’的证明、历史的记载。”高政清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保护长城的意识不强,丢失了很多碑,对古长城的研究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于是他就萌生了寻碑的想法。
  然而,由于年代久远,寻找到这些石碑却并非易事。高政清四处打听,好不容易有石碑下落时,又常常吃闭门羹或遭人白眼。目前,他一共走访了50余户,找到了三块石碑。“抚摸着这些久经沧桑、流落民间的石碑,我高兴得说不出话来,叮嘱人家千万要保护好。”
  高政清介绍说,一块是他“三顾茅庐”才见到的一座空心敌楼上的石碑,已被铺了地板,字迹清晰地记载着明代修空心敌楼的用工、用料情况;第二块是敌楼上长一米、高70厘米的“威远”石匾,被垒了鸡窝;第三块是他整整找了4年的海子楼“九窑十八洞”上的石碑,它已随“主人”从山西搬迁到了内蒙古。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