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法学教育 >

“棉花之战”——中央储备棉“去库存”改革综述

2017-11-28 21:21来源: 新华社浏览:手机版
  新华社北京11月28日电 题:“棉花之战”——中央储备棉“去库存”改革综述
  新华社记者 王立彬
  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28日提供数据显示,今年挂拍交易启动以来,成交储备棉322万吨。通过最近两年两次启动储备棉去库存,总挂拍量737万吨,总成交量近590万吨,减轻50%以上的储备棉财政负担。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组成部分,中央储备棉“去库存”初战告捷。
  去库存:减轻50%以上财政负担
  今年3至9月,中央储备棉挂拍销售累计成交322万吨,意味着有1500万包棉花逐包剪开铁丝、取样、公检,日均检验棉花超过5万包。就像愚公移山一样,高库存“棉山”逐步削平。
  供给总量不足,长期以来是我国农业发展主要矛盾,农业政策重心是增加产量。2011-2013年,三年棉花大丰收,国家连续实施棉花临时收储政策,保护性价格敞开收储三年分别达323万吨、662万吨和658万吨,占当年度总产量的40%、87%和94%。在稳定国内棉花生产、保护棉农利益同时,由于国际棉价持续低迷,进口价格大幅低于国内,收储压力陡增,市场机制失灵。超大规模储备,不仅对安全管理构成挑战,整个棉花产业链持续健康发展被阻断,财政承担大量保管及利息费用。
  作为农产品收储制度改革首批试点品种之一,2014年起国家启动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试点工作。棉花目标价格政策和储备棉去库存政策综合发力,目标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棉花产业链条各方面利益兼顾,以目标价格政策替代临时收储,将市价与目标价差直接补给农民,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
  随着我国纺织产业技术升级,棉花需求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国内棉花产需开始出现缺口,近三年年均国内产需缺口240万吨左右。有关部门果断出台储备棉轮出措施,2016年5月至9月和2017年3月至9月,两次启动储备棉去库存,总挂拍量737万吨,总成交量近590万吨。
  经过连续两年大规模轮出,中央储备棉财政负担减轻50%以上。储备棉轮出销售,保证了市场供应,库存数量也趋于合理,库存消化和市场稳定实现有效统一。
  稳市场:内外棉价差缩小70%
  中国棉花信息中心总经济师冯梦晓介绍,2017年预计全国棉花总产量584万吨,国内消费量预计为780万吨,供需仍有较大缺口,除适度进口外,仍需要发挥储备棉轮出的供求调节作用。
  减下去的库存,有效补充了当年棉花需求缺口,不但解决需要“量”的问题,而且因为储备棉品级较高,满足了市场对较高等级棉花的需求,缓解市场供求中“质”的矛盾。去库存“减法”做成了增加有效供给“加法”。
  据介绍,本年度棉花政策性去库存日均成交量2.2万吨,平均价格14754元/吨,折中等棉花价格为15962元/吨,与同期商品棉均价15926元/吨基本持平,国内外棉价差继续保持900元/吨左右,较前年3000元/吨左右的内外棉价差,缩小近70%。去库存期间,储备棉投放数量均衡稳定,成交价格波动保持在合理水平,最高成交价与最低价相差约1500元/吨,同期国内现货价格稳定在16000元/吨左右,波动幅度仅240元/吨左右。
  冯梦晓说,此次改革采取国内外市场联动的轮出底价形成机制、建立了储备棉不对称轮换机制和常态化轮储决策机制。通过动态调节投放节奏,稳定市场预期,收购旺季最集中的10月到次年1月停止投放,给新棉购销留出空间,避免打压市场,有利于棉农更多从市场实现收益。
  调结构:全国70%市场份额“新疆棉”
  去库存、稳市场,得失成败要看种植结构是否优化,棉农利益能否得到保障。储备棉去库存,在保障农民利益前提下,有效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