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新闻中心 >

为数学强国积淀土壤的年轻"工匠" 记"80后"北大数学家许晨阳(2)

2017-11-27 23:32来源: 新华社浏览:手机版

  一位数学家曾说过,数学就是朝着正确的方向犯错误。读博期间,许晨阳意识到要解决ACC猜想,需要先解决另外一些难题,然而“当时那些难题根本无从下手,到现在也无法解决。”
  基础数学的世界,像一个浩大的迷宫,可能走了很远却发现面前是个死胡同,需要一次次返回原点,无数次尝试后,才能找到最终的出口。不同的是,“数学家在迷宫里会把死胡同标记出来,分析走了错路的原因。”
  直到两年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做博士后的许晨阳,在一次数学圈的聊天中,突然发现完全可以绕过那些无从下手的难题,直接向ACC猜想“发起进攻”。
  最终,他找到了数学迷宫中的出口。
  博士后期间,许晨阳已经完成了从学生到研究者的角色转换,他与合作者解决了一系列著名代数几何猜想,ACC猜想是其中之一。
  连同在其他数学难题上取得的突破,许晨阳快速成长为国际代数几何界的一颗新星,美国多所顶级高校向他发出邀请。
  2011年,许晨阳考虑回国的时候,恰逢中组部启动“青年千人计划”,他成为首批入选者。
  建立代数几何间的美妙联系
  数学界有一种主流的审美,是发现不同事物之间内在的联系。从代数里读到几何,从几何里读到代数,这令数学家异常兴奋
  一年后,31岁的许晨阳,回到了熟悉的北大校园,这里曾是他进入代数几何世界的起点。这一年,他成为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第一位副教授。
  位于怀新园的数学中心,符合数学家对工作环境的一切设想,院落隐蔽安静,数学家们在四合院里容易碰面,交流研究进展,碰撞灵感。
  这个参照世界名校数学系建立的年轻机构,让许晨阳觉得“这里的小环境很理想”,教授可以参与到中心的决策中。第二年,他被破格提升为教授。
  一个比手表略大的格罗登迪克肖像,摆放在办公桌上。这位“在仿佛虚空的地方建成代数几何的万丈高楼”的数学家,是许晨阳崇拜的数学英雄。
  陈景润和哥德巴赫猜想,是许晨阳这一代人从小熟知的故事。上了中学后,他读了更多世界著名数学家的传记。
  数学家这个群体,在少年许晨阳的想象中,从不食人间烟火变成了扩充人类认知边界的英雄。
  高中时,他痴迷于数学中抽象的理论,“却对需要动手实验的物理、化学提不起兴趣”。
  1999年,以优异的奥数竞赛成绩被保送到北大数学系后,许晨阳第一次接触到大学数学的课程,“觉得特别激动,就像突然看到一个新的世界,这个世界里有巨大的理论框架,很多丰富深奥的东西。”
  大学时期,许晨阳一心沉醉于浩瀚的数学世界,大部分时间在图书馆看论文、做演算。数学之外,他喜欢打球、听音乐,过着跟其他大学生并无二致的校园生活。偶尔演算累了,他会读昆德拉、村上春树、金庸,“在另外一个不同的世界待一会儿。”
  采访中,许晨阳从桌子上摞起的书堆中,抽出一本黄色封面的书籍《GTM52-代数几何》。从大三毕业到研究生一年级,在北大的图书馆里,他花了一年多时间,啃下这本被学长们视作“天书”的代数几何入门书。
  数学界有一种主流的审美,是发现不同事物之间内在的联系。数学家研究代数几何,希望从代数里读到几何,从几何里读到代数。一边是以数字与方程为语言的代数,一边是用图形与空间搭建起的几何,这看似不一样的事物,最后发现是一个东西,这种美妙的联系,令数学家异常兴奋。
  34岁的刘毅,在数学中心从事低维拓扑研究。在他看来,把两个庞大的领域沟通起来,比如代数和几何或者拓扑之间,“这是追求一种美的境界”。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