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评论 >

甲骨再次“惊”天下

2017-11-26 21:24来源: 新华社浏览:手机版
  新华社郑州11月26日电 题:甲骨再次“惊”天下
  新华社记者刘雅鸣、史林静
  一片甲骨惊天下。100多年前的世纪之交,清代学者王懿荣在一种被称为“龙骨”的中草药上,发现了细小的刻画。这些神秘的符号经专家考证,被认定就是上古时期的文字——甲骨文,由此把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提前了1000年。
  100多年后的今天,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再次“惊”了天下。
  10多万片殷墟甲骨正得到精细化整理
  开展海内外甲骨藏品家底清查、编著集大成性文献《甲骨文合集三编》,构建数字化甲骨文字库……近年来,随着一个个项目相继开展,10多万片殷墟甲骨已经或正在得到精细化整理,殷墟甲骨文进入全面整理和研究新时期。
  “现在对甲骨文的整理研究是全盘的、精细的、与时俱进的,把保护放在了第一位,每一个小片都不会漏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先秦史学学会会长宋镇豪对新华社记者说。
  目前,海内外甲骨藏品家底及保存现状已基本摸清,约有16万片甲骨文,共有单字4300多个,已释读字有1600多个。
  写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殷墟甲骨文,是3000多年前晚商王室贵族占卜和记事文字实录,是中国独特的历史记忆文化遗产。发现100多年来,甲骨实物流散世界各地,研究者难以见到甲骨实物。新中国成立后,著名甲骨学家胡厚宣主持编集了《甲骨文合集》,引航了殷商史研究的深入和甲骨学科的全面发展,但此书只辑集41956片甲骨,后来的《甲骨文合集补编》补收13450片甲骨,漏收未收甲骨文数量仍相当可观。
  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甲骨文合集三编》启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先秦史研究室历经7年多努力,辑集了以上两书漏收未收甲骨文约3万片,又一部全面反映当今甲骨学研究前沿水准的大型甲骨著录集即将问世。
  当下,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与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山东博物馆等几家甲骨文大宗收藏单位互相支持,密切协同,正分别对三大批7万多片甲骨进行彻底整理与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还与多个公私藏家合作,对总计达1万片以上的甲骨文进行了专业性拍摄、墨拓与整理著录,此外还搜集公布了一批民间新见新获甲骨拓本。
  此外,随着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大数据、云平台支持下的甲骨文字考释研究”正式实施,中国还将建立甲骨文全文数据库。“甲骨学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的现代化方面将会有更多突破。”甲骨文与殷商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郭旭东教授说。
  “冷门”不冷 代有传承
  初冬的北方并不是旅游的最佳时节,但位于河南安阳市小屯村却迎来了旺季。乍看起来,小屯村与别处农庄毫无二致。但作为甲骨文最早的发掘地,小屯村所在的殷墟早在10年前就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得到了科学有效的保护。明年,就是殷墟考古90年纪念。
  离小屯不远的安阳市区,有一座专门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字号的博物馆。在这个名为中国文字博物馆二层的甲骨学堂,一群孩童有模有样地在纸板上划写着。一个字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再到楷书,稚嫩之笔抒写着中国文字的演变历程。
  在世界著名四大古文字中,中国的甲骨文与写在水草上的古埃及象形文字、刻在泥板上的巴比伦楔形文字,以及雕在石头上的印第安人玛雅文字一起交相辉映,都曾在世界文明宝库中大放异彩。
  “遗憾的是,后三种文字都已失传,成为永远无法破解的历史之谜,唯有甲骨文历经3000年,一脉传承地‘活’到了今天,并演变成为今天的汉字。”郭旭东说。
  但甲骨百年,却经常面临“专家兴趣盎然,百姓兴趣寡然”的尴尬。此次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对于长期从事甲骨文研究和推广的人来说,是一个“天大的喜事”,“社会大众对于甲骨文知识的认知度将会不断扩大。”郭旭东说。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