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媒体前沿 >

传播中国声音 书写时代华章——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扫(2)

2017-11-10 19:46来源: 新华社浏览:手机版

  “稿件从白家庄矿上两对父子矿工切入,以‘告别’为契机,以‘新生’为内核,挖掘出了新闻事件背后的人性光辉和厚重情感。”张临山说,作为党报记者,自己有义务通过扎实采访和深入报道把矿工们的故事传播出去,并引导他们在转型变革中看到前途希望。
  郑州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马松林参与报道的《速度与激情:“中国标准”动车组成功通过时速420公里高速交会试验》通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播出,获得广播消息一等奖。
  回想起看到交会试验成功那一刻的场景,马松林仍觉得十分激动和自豪。“新闻工作者永远在路上,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自觉肩负起职责与使命,才能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信赖。”马松林说。
  不断创新 推进媒体融合发展
  在本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多个融媒体产品创新传播手段,用鲜活生动的表达方式吸引受众,有效提高了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影响力。
  新华社《新华全媒头条》全方位体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融”,成为首个获得中国新闻奖特别奖的“融媒体”作品。
  “推进媒体融合发展,还有长长的路要走。”新华社总编室融合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钱彤说,将继续深入探索全媒体传播规律,不断把报道触角向互联网受众、年轻受众延伸,力争持续推出更多精品力作。
  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的专题产品《中国一点都不能少》,运用H5、动图、视频、九宫格图解等形式,第一时间表达了“菲律宾南海仲裁案”的中国态度。“产品通过九宫格图片清晰简明表达立场,深度评论解读说理,短视频全媒体展示。在重大新闻事件、重要时间节点前推出引领舆论的新闻产品,是主流媒体新媒体报道的价值所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办公室主任苗苗说。
  中国青年网专题报道《您好,马克思》通过互动性强的多媒体报道,为青年网民再现了真实、炫酷的马克思,传播效果良好。“专题报道重燃了青年群体对马克思主义的热情,不少网民留言说‘这个大胡子马克思其实挺可爱’。线上报道与线下活动相结合,进一步推动了专题影响力的持续扩大,是以接地气的方式进行理论报道的一次有益尝试。”中国青年网重大采访策划中心主任吴楚说。
  现代快报网H5产品《无人区·52载守边人》讲述了在中哈边境义务守边52年老人魏德友的感人故事,被众多网络公众号转载。
  “一个来自最基层的老人家,随着这一次的现象级传播,给网络带来了温暖而有力的正能量。”报道主创、现代快报记者朱俊骏说,在融合媒体时代,要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和平台,创新创优报道手法,深入基层了解百姓所喜所感所想,努力打造出更多带着露珠、沾着泥土,叫好又叫座的融媒体作品。(责任编辑:韩佳欣)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