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政法工作 > 人民法院 >

成本监审让垄断行业成本打开“黑箱” 打破凡听证必涨价怪象

2017-11-08 20:42来源:人民日报浏览:手机版
  11月7日,垄断行业价格监管又有了新动作。修订后的《政府制定价格成本监审办法》亮相,成本监审进入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透明化开展的全新阶段。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成本监审制度的完善将进一步推进政府对垄断行业的价格监管,同时推进政府定价公开透明,“清清楚楚亮成本、明明白白定价格”,让消费者合法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成本监审是什么?

  打开成本黑箱摸清底数,打破“凡听证必涨价”怪象

  成本监审是什么,得先从政府价格监管开始说起。国家发改委市场与价格研究所研究员刘树杰介绍,经过30多年的市场化过程,我们国家目前97%左右的商品和服务定价已经放开。剩下3%需要政府干预价格的,主要是铁路、供电、供水、供暖等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公用事业和医药行业,它们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生活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又具有垄断、外部性或者严重信息不对称等属性。因此,必须由国家进行价格监管来保护消费者的正当权益。“这也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还有专门的学科规制经济学来研究政府的价格监管行为。”刘树杰说。

  成本是价格形成的基础。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对垄断行业的价格监管,国际通行做法一般分三步走:准确核定成本、科学确定利润、严格进行监管。要科学合理定价,成本是基础和关键。长期以来,一些垄断行业的成本是一个黑箱,垄断利润太高,部门监管不到位,定价缺乏科学依据。成本监审就是要打破这个黑箱,在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自然垄断行业、重要公用事业和公益性服务等定价中,发挥着“摸底数”“挤水分”的作用,为政府价格监管提供重要依据和抓手。

  我国成本监审在本世纪初还是个新生事物,2002年原国家计委第一次在价格管理中提出成本监审概念。以前政府价格监管主要采取听证会形式,征求经营者、消费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刘树杰认为,作为经营者的企业对真实成本情况的掌控永远高于监管者,更别提消费者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让监管、监督十分困难。“凡听证必涨价”就是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怪象。而在成本监审纳入价格监管程序后,这一怪象被打破了。“有不少这样的案例,企业想涨价,举行听证会后反而降了价,这就是成本监审带来的反转效果。”有关专家向记者透露。

  成本监审做了啥?

  挤掉成本水分,加强经营者成本约束,促进政府定价透明

  近年来,成本监审方面的新举措、新成效基本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

  第一句是“立规矩”“建机制”。《国家发改委关于加强政府定价成本监审工作的意见》提纲挈领,《政府制定价格成本监审办法》规范监审流程,《国家发展改革委定价成本监审目录》明确成本监审范围,此外,还有输配电、天然气管道运输等各行业因地制宜地制定本行业成本监审办法。这样,成本监审制度框架体系越来越趋于完善。

  第二句话是“挤水分”“减成本”。过去几年,20多个行业的成本都经历了“瘦身”。电力、天然气、城市供水、教育、有线数字电视、旅游景点、出租车……总共核减不应计入定价成本的费用约8000亿元。其中2016年核减的约达3800亿元,比2012年增长3.2倍,力度越来越大。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