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新闻中心 >

“绿、金、蓝”装扮吉林现代农业丰收画卷

2017-11-06 13:57来源: 新华社浏览:手机版
  新华社长春11月6日电 题:“绿、金、蓝”装扮吉林现代农业丰收画卷
  新华社记者高楠、郭翔
  金秋时节,行走在吉林大地,沃野千里,一派忙碌收获的喜人景象。近年来,从绿色生产到金色丰收,再到优质农产品生产的“蓝海”,“绿、金、蓝”正成为吉林向现代农业排头兵努力奋进的点睛之色。
  生产之“绿”:“大粮仓”变“绿粮仓”
  大地、大水、大肥……“大投入才能换来高效益”是过去不少吉林农民种地的固有思维。然而,近年来地方政府、涉农企业和农民的思维正在悄然转变——从看“田间地头”到瞄“市场端头”,发展绿色农业,提高绿色农产品有效供给,“大粮仓”正变为“绿粮仓”,为东北振兴积蓄强大动能。
  “水稻不是出米率越高越好,我们要求出米率不超过70%。这是为了防止施用过多农药”。吉林省松原粮食集团董事长宝蒙权说,该公司今年认证了10万吨绿色稻谷,要求从选种、施肥、保管到加工必须标准化,以“绿”为品牌赢得市场。吉林省松原市农委主任孙成德介绍,松原今年培育建设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58个,带动面积达到300万亩。
  山清水秀是吉林一张靓丽的生态名片,更是发展绿色优质农产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先发优势。吉林省今年仅在绿色防控病虫害上就投入1.17亿元,有效防止滥用药、乱打药。
  吉林从追产量过渡到向绿色要效益,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目前,吉林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三品一标”农产品种养面积已超过1000万亩。
  收获之“金”:从玉米挑大梁到多面开花
  “黄金玉米带”让吉林成为产粮大省,并深刻影响了这里的作物种植结构。然而,玉米生产的重担,也给这里带来了无奈和困惑:种植结构单一,农民很难找到其他收入来源。
  秋收时节,在全国产粮大县吉林省梨树县,这里的种植结构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在八里庙村一块6公顷的土地上,20多位农民正在忙碌地将收获的大葱进行打捆装车。61岁的杨景桐见到记者后便打开了话匣子,言语中满是收获的喜悦。“今年村书记带着大家调整种植结构,种了大葱、芹菜。种大葱和种玉米相比,收入得翻四五番。今年的日子好过了。”他说,今年村支书高大广在村里选了几块地当做试验田,开始种植大葱等作物。“一公顷地能收获大葱10万斤,一斤5毛钱,而玉米一公顷收获2.5万斤,一斤6毛钱,收入差了好几倍。”他说。
  吉林省两年累计调减籽粒玉米500多万亩,为水稻、大豆、鲜食玉米、蔬菜等种植释放空间。吉林省农委农业处处长邬晓东说,今年吉林水稻、大豆面积分别增加50万亩和77万亩。
  产业“蓝海”:从地头延伸到餐桌
  如今,在长春、吉林两市的高速公路、火车站和机场,都会看到吉林市昌邑区孤店子镇大荒地村生产的“大荒地”牌大米的宣传广告。这个过去因大片的荒地而得名的村庄,通过成立农产品加工企业推动农业现代化、农民就地城镇化,以三产融合的思路开发农业多种效益,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大荒地村引入了东福集团先进的种植和管理理念:由种植公司统一经营管理,水稻种植实现标准化、规范化;育苗、插秧、施肥、收获全程机械化;选种用的是绿色有机稻种,施肥施的是有机肥,防病虫害用的是生物质诱化剂,还采用稻田养鸭、养鱼、养蟹等生产方式,种植绿色、有机水稻。好米创出了好品牌,卖出了好价格。“大荒地”牌绿色大米市场售价达一市斤7元左右,用温泉水进行灌溉的特优米每公斤售价最高可达到100元。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