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庭的“旅游进化史”
新华社合肥10月9日电 题:一个家庭的“旅游进化史”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 张紫赟 董雪 姚兵 哈尔滨到莫斯科,今年49岁的张立和妻子叶女士,为这次的“黄金周”出游酝酿了大半年。这是夫妻俩第一次出境游。“三十年前我读书时就喜欢莫斯科的建筑,现在终于来了!”叶女士说,快退休的她,还想去伦敦、加拿大和迪拜看一看。 从不知旅游为何物,到自由行遍天下;从跟团游赶景点,到住在一座城里休闲游……三十余年间,旅游从奢侈品变成了国人生活中的必需品,并仍持续发生着变化。 想当年旅游难,只能把“探亲”当旅游 改革开放初期,张立的脑海中还没有旅游的概念。他记得第一次出远门是16岁那年去北京探亲,自己第一次去故宫,去看毛主席的像,在天安门前留下了一张站得笔挺的照片。 1992年,张立借着单位培训的机会,到了安徽省黄山市。“当时齐云山完全没开发,累了饿了就在老乡家里借口饭吃。”他说,老乡在山上采的茶特别香,自己求了半天,老乡才肯卖一点。 “那时候以接待入境游为主,国内游很少,多是两地分居的探亲者、外地出差的。”80年代一毕业就在旅行社做导游的黄翔说。 “受制于经济发展,当时中国人的旅游意识很弱,入境游占据资源优势,到90年代初,国内旅游业才逐渐兴起。”西南财经大学旅游管理系副教授吕兴洋介绍。 1993年发布的《关于积极发展国内旅游业的意见》提出,努力发展大众旅游产品。《意见》中的数据显示,1985年至1992年间,国内旅游人数从2.4亿人次增长到3.3亿人次,总收入从80亿元跃升至250亿元。 “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经历很难忘 1995年开始双休日工时制,1999年迎来第一个“国庆黄金周”……诸多因素令国内旅游获得空前发展和繁荣,老百姓旅游的目的也从探亲访友、商贸活动,发展为观光和度假。 昆明学院教授、《旅游研究》主编窦志萍说,上世纪90年代初,旅游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如昆明到西双版纳的机票一票难求,不找旅行社根本不可能买到票,从机场到景区的交通也不方便,“出行必须依赖旅行社。”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百姓收入不断提高,出游需求快速上升,却因带薪休假难落实,没时间释放需求。1999年设立黄金周,这标志着中国公民旅游业进入一个大爆发时期。”中国未来研究会旅游分会副会长刘思敏分析说。 那段时间,假日旅游热潮迅速席卷全国,叶女士每逢节假便会报团出游。海南、四川、重庆、江苏、甘肃……21世纪前后10年,她几乎跟团看遍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差不多同一时期,导游钱清香也切身感受到了跟团游的兴起。尽管“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经历至今记忆犹新,但她带的团依旧逐年增多,景区也越来越挤。 “1999年为拉动内需促进就业,设立五一、十一两个‘黄金周’;2008年随着旅游大众化,因‘黄金周’带来拥堵等弊端取消五一长假。一立一破,标志着旅游业功能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单纯的经济创收产业,而成为百姓生活的一部分,一份快乐的‘幸福产业’。”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教授魏翔分析说。 |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相关阅读:
- 内蒙古一退休厅局级领导干部被开除党籍、取消退休待遇 12-01
- 携手踏上亚太繁荣发展新征程——习近平主席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 11-13
- KTV擅用音乐电视作品作者可主张表演权 07-29
- 人民日报评论员:"反契约陷阱"给世界经济带来失序风险 07-14
- “温比亚”强势北上 豫皖苏鲁多地暴雨破历史极值 08-20
- 史上最失败舆情公关案例:涉失实披露 京东或将遭集体诉讼 09-07
- 陕西彬州市委市府被指欠八百万 省纪委监委核查 05-29
- 简政放权,看看这11部法律作了哪些修改 11-05
- 10天生产9.1吨!“猴头菇菌种基地”咋成制毒窝点? 04-24
- 山东:公开悬赏100万缉捕50名重大逃犯 08-17
资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