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行业法制 > 三农 >

我国80%三级医院开建医联体 县域就诊率达82.5%(3)

2017-09-03 14:51来源:新华社浏览:手机版

  解决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头重脚轻”和碎片化之痛,其核心是围绕群众健康需求,落实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功能定位,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为居民提供涵盖预防、诊疗、康复、护理等服务在内的一体化、连续性服务,实现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主编代涛认为,医联体建设将对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行再造、重组。“公众获得医疗服务是在不同的医疗机构,病人总想往上走,服务是碎片化、不连续的。通过组建不同区域的医联体,让公众通过家庭医生签约,通过医联体内的全方位、全周期的医疗服务,公众将更方便。”

  深圳罗湖医院集团院长孙喜琢介绍,罗湖医院集团转变服务模式,促进医疗卫生机构上下联动和无缝衔接,使得患者能够在适宜的时间和地点方便地接受预防、治疗、康复、护理、保健等服务,为提供覆盖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医疗卫生服务奠定坚实基础。

  “沉”下去:避免“跑马圈地”“嫌贫爱富”

  此间专家介绍,医联体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一些地方医联体建设存在一些不良倾向:“重形式轻实质”“重数量轻质量”,有一些地方医联体处于“联而不通”的状态,没有实质性的效益。偏离方向。一些地方甚至出现大医院“虹吸效应”,虹吸基层的医务人员和患者,使得“头更重,脚更轻”。

  此间专家认为,医联体建设必须“沉”下去,弄清楚“为谁而联”。中山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申曙光教授认为,发挥医联体的作用,实现医疗资源的有效配置,重心在于“强基层”,促进对公众立体化、全周期的健康管理。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黄葭燕认为,“在医联体建设的过程中,如何调动各方的积极性,让参与建设医联体的大医院更具有动力,把医生引下去、把医疗资源沉下去,整合资源,让病人分流。医联体建设的目的是促进分级诊疗,而不应该单把盈利作为纽带。”

  医联体建设还需要制度设计和配套措施。专家认为,由于部分地区医联体未建立部门协同推进、机构分工协作、医疗资源共享、利益风险共担等机制,缺少保障长效运行的制度设计。配套支持政策还不完善,部分地区在医保支付方式、人事薪酬激励、药品配备使用、服务价格调整等方面的改革力度还不强。

  “共同体”:让服务真正围绕患者转,而非患者追着服务跑

  专家认为,扎实推进医联体建设,重点要形成“四个共同体”,促使医疗资源真正下沉:一是形成“服务共同体”,完善畅通的双向转诊机制;二是形成“责任共同体”,完善权责一致的引导机制;三是形成“利益共同体”,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四是建立“管理共同体”,完善区域医疗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

  未来,医联体将是“服务共同体”,以群众的健康需求为中心,实现就诊转诊的无缝衔接,形成医院与基层结合、医疗与医保结合、医疗与预防结合的医疗卫生服务新模式。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和诊疗范围,开通双向转诊的绿色通道,实现医联体内的同质化服务。比如,深圳罗湖医院集团通过集中建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等,医联体内医疗机构互认检查检验结果,实现“基层检查、医院诊断”的服务模式,共享资源、提升效率。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