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行业法制 > 三农 >

柯炳生:农产品需求有哪些特殊性?

2017-09-03 14:50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浏览:手机版

  有关经济学家的经典段子,还有这样一个:你只要教会鹦鹉说“需求”与“供给”,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多一位经济学家。

  其实,“需求”与“供给”的极端重要性,绝不仅仅是对经济学家。政府决策者和生产决策者,也同样迫切需要弄懂“需求”与“供给”。不弄清楚农产品的需求规律和供给规律,政府决策者就会决策失误,生产决策者就会蒙受损失。

  这里先讲需求。所有影响需求的那些通常因素,如价格和收入,都适用于农产品或食品。例如,双十一购物狂欢节降价促销时,服装销售量大增,食品销售量也大增;农民进城务工后增加了收入,不仅会换更好的手机,也会吃更多的肉,喝更多的酒。除了这些一般性的规律之外,农产品需求还有一些特殊规律。

  首先是食品需求的刚性,也就是食品的需求弹性很小。例如,如果你的正常饭量是一碗米饭,那么,米饭从2元钱一碗降低到1元钱一碗,你也不会吃两碗;反之,米饭从2元钱一碗涨到4元钱一碗,你也不会只吃半碗。爱吃米饭的南方人,也不会因为这个月大米价格上涨了5毛钱,就改吃面食。你做菜放油,也不会因为食用油降价了,就多放点;或者涨价了,就少放点。等等。购物狂欢节促销多卖的服装,可能是真正的需求增加,因为,如果不降价,很多人当时不会买,过后也不会买;而当天多卖出的大米和食用油,并不是真正的需求增加,不过是购买时间的变化,把原本计划在后几个月买的东西,提前到那一天来买;或者,是增加了对某些商家产品的购买,而减少了对别的商家产品的购买。

  第二是食品消费的持续性。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每天不光要吃大米白面,也要吃水果蔬菜,要吃肉禽蛋奶……大米白面可以按月甚至按年一次性购买,但水果蔬菜和肉禽蛋奶不行,保鲜困难,需要每天购买;即便有冰箱冰柜,也至少要按周购买。食品消费的这种持续性,或者叫不可间断性,对于市场供给和价格,关系重大。

  第三是食品的可替代性。通常说来,主食的可替代性较低,副食类的可替代性较强,同类产品的可替代性更强。例如,不管冬天夏天,无论价格高点低点,愿吃米饭的人总买大米,愿吃面食的人总是买面食或面粉;而在购买水果或蔬菜时,则会更注意价格标签,然后才决定是否放到购物车中(土豪当然除外)。人们通常多买旺季的蔬菜,少买淡季的蔬菜。这就是替代效应。同一种产品,不同品种或品牌之间的替代性就更强了。

  以上这些,是食品需求的一般性规律。此外,对于不同的消费者个体来说,具体的食品消费结构特点,也各有不同。主要因素是两个:收入高低和个人偏好。

  根据统计数据,在城镇人口中,收入最高端的10%的人口,每年人均食品消费支出超过1万元,而收入最低端的10%的人口,其相应数据仅为3300多元。这种两倍之大的货币支出差距,主要不是数量的差距,而是结构的不同,是食品消费品类和质量的不同。高收入人口的高支出,应该是高价和高附加值产品消费多的体现。高收入人群在进行食品购买时,考虑更多的是个人喜好,受价格影响要小得多。低收入人群则反之。这是因为,两个群体之间的收入差别更大,将近7倍,远远大于食品支出的差别。上述高收入人口尽管食品支出额要高得多,但占其收入的比例只有16%,而低收入人口的食品支出额尽管少得多,但占收入比例却高达40%。顺便说一句,我觉得,判断高收入阶层,可用一个简易标准:如果每次在超市中购买食品时,都是想吃什么就买什么,而不怎么在乎价格……那就是了。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