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法务e线 >

“冷冻人”法律身份争议:到底是活着还是死亡(2)

2017-08-26 17:14来源:检察日报浏览:手机版

权利义务关系可以参照现有的监护制度解决。

  此前媒体报道中并未提及医院是否对展女士开具死亡证明,而死亡证明正是判定死者死亡性质的基本法律依据。对此,周维

德说:“如果未能得出死亡判断,那么对处于冷冻状态下的人体处置,就不能视之为对遗体的处置。这种情况下,处置被保存人

的躯体,可能面临故意杀人的法律风险。”

  据了解,我国医学和法律目前以呼吸、心跳停止为判定死亡的标准,脑死亡还没有引入临床或司法实践。因此按照现行法律

标准来看,展女士应该被认定为死亡。广州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法学系副教授龚波认为:“这起中国首例‘人体冷冻案’,只

是一个关于遗体捐献用于医学研究的案例。”

  冷冻人“死而复生”:法律身份如何确认?

  目前世界上已有300多人加入冷冻计划,虽然至今仍没有冷冻人进行复苏,但并不排除其可能性。一旦有一天,冷冻人醒来,

又该如何确认他的法律身份?他的婚姻关系、财产继承、债务关系又该如何处置?

  曹兴权认为,这里的“醒来”是在法律上被确定为死亡后救治成功的结果。相关的社会关系、财产关系应依民法一般原理处

理。例如若配偶未婚,婚姻关系可比照死亡宣告后被宣告死亡人重新出现的原则处理。

  北京市康达律师事务所律师韩骁提出了一种新模式,即冷冻人已经死亡,所有法律关系终结,复活后的人可视为一个新生个

体,重新开始构建所有的法律关系。

  “‘人体冷冻技术’会涉及到生命伦理、违背生命循环的自然规律等问题。但作为人类对生命追求的新技术来说,现在的医

学技术还达不到‘起死回生’的程度,因此不用过于紧张和担心,我们不能扼杀一项新生技术的发展。”龚波认为,当下社会应

当更加宽容地看待这一新生事物,尽早制定国家级的《遗体捐献条例》,以弥补此方面的法律空白。

  捐献遗体:谁有权决定捐献?

  关于遗体捐献,我国法律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规定,一些省份结合当地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法规条例。多地《遗体捐献条例》规

定,捐献的遗体应当用于医学教育、科研和临床,也就是人们熟知的器官移植、解剖实验等领域。

  在中国首例“人体冷冻案”中,展女士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光里向丈夫表示,去世后愿意捐献遗体为社会作点贡献。当她被宣

告临床死亡之后,丈夫作为亲属签署了遗体捐献登记表,并参与人体低温保存试验项目。

  而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自己生前并没有表示愿意捐献遗体,家人能否在其死后将遗体捐献?能否代表其参与人体低温保存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