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支招如何打破传销屡禁难绝怪圈
大学生李文星在天津市静海区遭遇传销骗局不幸身亡事件发生后,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天津警方积极应对,开展集中行动,打击整治传销组织。 近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教育部、公安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四部门印发《关于开展以“招聘、介绍工作”为名从事传销活动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称,近期,传销组织活动猖獗,利用各种渠道和手段利诱欺骗有关群众误入传销骗局的情况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四部门决定开展为期三个月的传销活动专项整治行动。 其实,相关部门从未放松打击整治传销,但传销活动给人的感觉依然是屡禁难绝。其中原因何在?《法制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屡禁难绝原因何在 “传销的存在形式多样,非常具有迷惑性,很多人到现在对传销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晰,容易将其与分级销售等销售方式搞混。因此,传销很容易发展下线形成组织,且作案地点隐蔽易转移,特别是现在的网络传销模式,监控取证难度更大,打击传销窝点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相比来说,作案易,侦破难。”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副教授高艳东说。 高艳东告诉记者,传销的方式可以让传销分子快速大量获得金钱,迎合了社会上不少人“赚快钱”的心理,这样的诱惑性让许多人“飞蛾扑火”。同时,传销一旦形成规模,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迅速扩大,大雪球也容易分散出一个个小雪球,所以在打击时很容易出现“漏网之鱼”。这些“漏网之鱼”熟悉传销手法,很容易再上手。不仅如此,很多分级销售经营模式,比如微商,也很容易发展成传销。 在南华大学经济与法学学院副教授欧阳爱辉看来,传销屡禁难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原因在于传销尤其是网络传销带有很强的技术性和隐秘性,识别起来较困难;第二个原因在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经济人”都希望以最小的成本实现利益最大化,急于发家致富等心态难免给各类传销活动留下可乘之机。 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告诉记者,传销已经成为现在日常生活中的一颗毒瘤,传销屡禁难绝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因为传销违法收益高,违法成本低,违法收益远远高于平常工作,传销的组织者、头目和始作俑者见利忘义,唯利是图,铤而走险;第二个原因在于参与者往往求财心切,想挣大钱发大财;第三个原因在于骗术欺骗性强,基本是先洗脑,也就是先上课做讲座,讲座的核心内容就是快速制富,讲不劳而获、投机主义,基本上都是颠覆价值观的内容。 在上海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副教授陈丽天看来,传销屡禁难绝的原因有很多,首先,传销活动的组织者将所谓的项目精心包装,许以高额回报,具有很大的欺骗性与鼓动性。其次,被骗参与传销的人员大多有一夜暴富的投机心理,易受欺骗与蛊惑。再次,基层打传力量不足,全面打击传销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哪些心理作祟作怪 在专家看来,不少人陷入传销活动与当下一些社会心理分不开,和人们的内心活动更分不开。 “人的心理过程分为认识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三者互相影响。一个人倘若进入一个传销组织或长期耳濡目染,受群体压力影响,就会产生从众心理,在自我意识上会有意无意地认同传销的一系列观念。此外,传销的大量出现还与熟人社会心态有着密切关系。就现实社会中的传销来说,很多人都是轻信亲朋好友等熟人被而卷入传销;就网络传销而言,彼此都是在互联网空间出现,虽然缺乏熟人社会中彼此之间互相的、无形的约束力,但容易出现更加无所顾忌的问题。所以,熟人社会心态也给传销提供了可乘之机。”欧阳爱辉说。 在陈丽天看来,一些人陷入传销,有三方面的心理。一是自我欺骗、自我麻木心理。不少传销参与人事实上对传销或多或少都会有些了解,但仍有一部分人沉迷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因素就是自我欺骗、自我麻木。久而久之,这种心理就会让传销参与人认为自己所参与的并非违法犯罪活动。二是一部分人在意识到自己受骗后会产生报复心理,将自己所受到的伤害转嫁给别人,这一方面能完成所谓的业绩,另一方面会使其产生心理满足感。三是“击鼓传花”的心理,即使认识到是传销骗局,但有些人觉得只要自己能挣到钱,就不用顾他人的权益,因此会乐此不疲地积极进行传销。 |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 上一篇:买“打折国际机票” 17名大学生被骗
- 下一篇:北京:廉政培训班开讲 学员多为一把手
相关阅读:
- 益阳一男子自吹海归“硕士”中央有关系骗走他人20万 04-18
- 最高人民检察院依法决定对杨家才立案侦查 09-05
- 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十条措施 10-18
- 日本8月份核心机械订货继续上升 10-11
- 面对身边虐童行为 别做幕后推手 09-16
- 中纪委查内鬼 网友:承认衙门无净土反赢得信任 05-22
- 开假银行的“董事长”栽了 12-24
- 简单地撤销地震局并不明智 03-05
- 落寞的保税店:火爆时涌现开店潮 如今瘦身退市 04-25
- 工程非法分包层层转包是欠薪主要原因 12-19
资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