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法务e线 >

在贫瘠的土地上生长着--扶贫调研中6个记忆

2017-08-15 12:59来源:新华社浏览:手机版

  新华社北京8月14日电 题:在贫瘠的土地上生长着——扶贫调研中6个记忆

  新华社记者何雨欣、杨洪涛、庞明广

  因为采写稿件,我们在近一年里,多次踏上中国贫瘠的土地。最初满眼看到的皆是平凡。

  然而,随着一个个故事与细节被挖掘再挖掘,背后内涵不断丰富再丰富,越来越感触到在这个没有硝烟的中国反贫困战场,我们最终被贯穿其中的信念与力量打动着、震撼着……

  在这些地方,有的无论怎样辛苦耕种都“不出种”,有的甚至寸草不生,却让人感受有太多东西每时每刻都在坚韧挺拔生长着。

  (一)

  入夜,贵州省武陵山腹地一口刀村,易地扶贫搬迁动员会在持续,村民们点起了火把。军人出身的第一书记肖涵说,他感觉回到了军营,回到了战场。

  在平原地区长大,走进这样一个西南地区的悬崖村,感受特别。最低处的村小组,如一个“锅底”,被山紧紧环绕,头顶的天只有一小块,无法想象在这里长大会是怎样的生命体验。最高处的村小组,想要抄近路,需在峭壁上爬。

  举目皆是山,遍地都是石,巴掌大石缝也要栽下一棵玉米苗;34户村民轮流耕种1.5亩水田;牛都无法实现耕种,只能依靠一把锄头……自然环境极其恶劣,易地扶贫搬迁是出路。

  于是,带着被条、猪油、斗篷等,乡亲们坐着船在滚滚乌江水上逆流而上,彻底搬离困住他们的大山。

  望着这般景象,肖涵告诉我们,千百年前,这个村子的先辈很可能也是这般顺江而来,为躲避战乱、饥荒住进与世隔绝的大山。

  那一刻,似乎能感触到这场从历史中走来的反贫困斗争又是在如何创造历史。

  (二)

  为了解云南直过民族——拉祜族支系苦聪人,我们采访了很多、查阅了很多。

  车行在滇西边境山区,到处是郁郁葱葱的芭蕉林,这里自然禀赋不差,一座座红色房子在半山腰整齐排列,政府持续帮扶,他们脱贫究竟难在何处?

  1959年新华社播发的通讯《苦聪人有了太阳》中,描写了苦聪人刚被解放军从原始森林中找到的细节:“那时,苦聪兄弟不敢出林到市场交易,从小赤身裸体,长大后为了遮羞,就用树叶围在腰间或把兽皮披在身上。只有少数胆大的人才敢背着松鼠、鹿茸和编的竹器去向附近的哈尼人或傣家换件旧衣裳。”

  短短60多年,从原始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千年一瞬的滋味我们绝对无法体会,但渐渐体会到扶贫干部的难。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