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者在寨卡药物研发上获突破
新华社伦敦7月25日电(记者张家伟)中国研究人员25日在英国《自然·通讯》期刊上报告说,他们设计的多肽类病毒灭活剂可在小鼠实验中有效杀灭寨卡病毒,阻止其感染孕鼠及其胎儿。这为抗寨卡病毒药物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寨卡病毒主要通过埃及伊蚊传播,最早于1947年在乌干达寨卡森林的猴子身上分离,近年来在巴西等地大规模传播。人感染寨卡病毒可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等类似登革热的症状。绝大多数感染者病情温和,但孕妇感染可致胎儿小头畸形。
目前尚无获批上市的寨卡疫苗及药物。为此,来自中国复旦大学、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以及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的学者合作开展了多肽类抗寨卡病毒药物研究。
这个中国团队成功研发出一种能够灭活寨卡病毒的多肽候选药物Z2。他们发现,这种多肽能与病毒的表面蛋白结合,扰乱病毒表面稳态,致其穿孔,最终使病毒失去感染活性。
报告通讯作者、复旦大学教授姜世勃介绍,他们还发现Z2多肽具有穿透胎盘屏障的能力,不仅能让被感染孕鼠血清中的病毒受抑制,还能显著降低其腹中胎儿的病毒感染率,阻止母婴垂直传播。
此外,该多肽灭活剂对孕鼠及小鼠胎儿均表现出较好的安全性,有望发展为防治寨卡病毒感染的新型药物,尤其适用于孕妇这类寨卡病毒感染高危人群。
报告另一位通讯作者、复旦大学研究员陆路告诉新华社记者,目前国际上研发的相关药物还包括抗体和小分子化合物。相较于抗体,他们研发的多肽成本低,易保存,易在发展中国家使用推广;相对于小分子化合物,多肽安全性高,更易被孕妇使用。“寨卡病毒感染的一个重要危害是导致胎儿小头症,而小分子化合物类的药物一般对孕妇毒性较大,所以多肽或抗体等蛋白药物更适合。”
不过,据研究团队介绍,这种药物目前仍处于实验室阶段,还需更深入研究才能进入临床试验。(责任编辑:韩佳欣) |
- 青海将向59.6万名困难群众发放“两节红包” 12-09
- 地方职工福利:多省节日慰问全年不超1千 上海不超400 02-09
- 民政部门对冬季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展开救助行动 12-01
- 那仁和布克牧场住村干部坚持做到 “三个结合” 09-27
- “指尖消费”将强势拉动中国经济 03-09
- 刘延东出席第十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开幕式并发表演讲 07-31
- 加州限制亚裔生入学法案暂搁置 将听取华人意见 02-28
- 东航北京新机场主基地开建 06-29
- 新疆吐鲁番托克逊再掀全民集中宣传反恐维稳高潮(图) 06-04
- 八项规定两周年述评:铁面执纪形成强大震慑 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