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行业法制 > 科教 >

智能手表或借物联网“回归”

2017-07-25 13:31来源:新华社浏览:手机版

  近期,第十六届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2017北京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等多场重磅展会举行,中外厂商云集、新品斗艳的背后,智能手环不再火爆,智能手表前景迷茫,可穿戴设备行业进入寻路状态,但业内人士认为, 深圳有望率先突围迷局找到“风口”。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约八成以上智能穿戴产品由深圳制造,可穿戴设备专利总量位居国内各城市榜首。深圳如能在可穿戴设备产业脱颖而出,在物联网、智能家居方面做更多融合探索,重新博得用户的欢心,将带动消费电子产业链和中小企业“迎风飞翔”。

 

  智能手环各展会销声匿迹

 

  进入7月,第十六届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2017北京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等三四场消费电子领域的重量级展会接连举行,展示了中国乃至全球消费电子领域产业现状,并揭示今明两年市场趋势。这些展会多数围绕科技生活产品、互动娱乐体验、创意产业融合等主题,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硬件、服务机器人、物联网、虚拟现实、智能出行等产业链各细分领域新品纷纷粉墨登场。

 

  与去年和前年展会最大不同,智能手环基本退出各厂商展台,在各大展会都难觅踪影,甚至在业界人士言谈之间智能手环同样“隐形”。

 

  IDC最新报告统计,今年一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达2470万块,同比增17.9%。不过增量主要来自于智能手表。

 

  业界的寒风不仅仅来自于展馆内的景象。就在7月,智能手环领军厂商Jawbone 宣布停业清盘,这家企业曾被视为代表未来的硅谷“独角兽”,最高估值一度为32亿美元,总融资额达9.3亿美元。

 

  无独有偶,Fitbit、Gopro等美国智能硬件明星企业,近期都出现股价大跳水,Fitbit股价过去一年累计下滑约60%。

 

  在国内,小米手环推出后,智能手环产业链的整体成本不断走低,许多电子厂商或代工商跟风出货,靠低价抢市场,但服务、质量跟不上,影响了消费者的整体购买意愿。

 

  消费电子专家刘斌分析,智能手环降温有硬件产品生命周期的因素,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智能手环商业模式单一,应用匮乏没有形成生态,导致用户黏性低、可替代性强,从而出现全行业的低迷。

 

  智能手表亟待构建生态

 

  近期各大展会中,少有厂商展出智能手表产品,但观众和业界人士不少都戴着苹果、华为、小米、三星等品牌的智能手表,相关论坛不乏认为智能手表还有潜力的观点言辞。智能手表会走向何方?

 

  智能手表正在占据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头部位置。记者在展会期间采访多位专家和厂商负责人,他们的观点趋于一致:智能手表仍有较强的生命力,但需要找到更清晰的发展路径,同时构建应用开发、潮流时尚双支撑的生态体系才能不被边缘化。

 

  Gartner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相较2015年增长18.4%,287亿美元的销售额有4成来自智能手表。业界普遍认为,智能手表的核心价值并未发挥出来。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