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探地球第三极,求解“四大巨变” 专访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总(2)
青藏高原作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首先表现在它有水源涵养的作用。它是生态源、气候启动区,在这里开展科考,可以推动国家公园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国家加大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涉及环境评估、灾害风险防范、气候灾害应对能力建设等,我们要通过科考,加强不同国别自然承载力的评估,建立环境危机应对机制,确保农业安全、水资源安全等。
我想强调一点,这是一次泛第三极的综合科学考察,也是一次开放包容的科考。我们邀请沿线国家,乃至发达国家的科学家参与进来,共同研究第三极生态环境变化对其内部及周边地区带来的影响,探讨应对措施,保证多边科学家在联合考察中能达成科学上的共识。
记者:从“青藏高原”到“第三极”,再到“泛第三极”,这些概念是如何提出来的?
徐柏青:这三个概念就像俄罗斯“套娃”。“青藏高原”是中国科学家提出的,主体就是青海、西藏,还涉及新疆、甘肃、四川和云南等省区,面积约260万平方公里。
但“青藏高原”这个名字太具有中国特色了,国际上有一些别的称呼,我们认为有必要结束这种命名混乱,提出一种国际上广泛接受的科学术语。
2008年,《自然》上发表文章,提出“第三极”概念,后来被广泛接受。第三极包括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地区、喀喇昆仑山脉、帕米尔高原,面积约500万平方公里。
“泛第三极”是刚提出来的,标志是中科院去年开展的国际合作重大项目——“泛第三极环境研究”。泛第三极的区域面积有2000多万平方公里,涉及人口达30亿。
从地球演化历史看,从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以及伊朗高原隆起,到高加索、喀尔巴阡山的形成等,在地质演化上都是特提斯造山运动的结果,属于一场板块运动。而从环境影响角度看,这一系列高原所产生的环境影响具有一致性,作为一个整体在影响欧亚的气候环境,即加强了季风,塑造了当今亚洲或北半球的气候环境格局,又正在继续发挥作用,影响了矿产资源的形成,产生了一系列其他资源环境效应。所以说,我们开展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实际上考察范围并不局限在中国境内,涉及到中亚、伊朗高原、东欧等地区。这些地区气候影响机制是一致的,也有共同的特征,即南涝北旱。这些地区正在发生的变化,可能是气候系统的自然变化过程,也可能是人类活动的影响,值得我们去研究。
Q: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在组织、开展形式方面有何特点?
A:开放式、国际范儿,选“队长”不按行政级别,对科学家团队也敢实行淘汰制
记者:考察队是怎样产生的?此次科考组织方式有何鲜明特点?
徐柏青:这次科考是开放式、流动式的,交叉团队也不是封闭的,有淘汰制,也有增加机制。弄不好,某个交叉团队就可能被淘汰或合并。不只团队,对专家也实行的是淘汰制。这样一种机制,就是要给大家压力,一定要有评估和流动,否则机制固化了,有可能留下重大遗憾。 |
- 地方职工福利:多省节日慰问全年不超1千 上海不超400 02-09
- 八项规定两周年述评:铁面执纪形成强大震慑 12-02
- 东航北京新机场主基地开建 06-29
- 那仁和布克牧场住村干部坚持做到 “三个结合” 09-27
- 刘延东出席第十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开幕式并发表演讲 07-31
- “指尖消费”将强势拉动中国经济 03-09
- 青海将向59.6万名困难群众发放“两节红包” 12-09
- 新疆吐鲁番托克逊再掀全民集中宣传反恐维稳高潮(图) 06-04
- 民政部门对冬季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展开救助行动 12-01
- 加州限制亚裔生入学法案暂搁置 将听取华人意见 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