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法治社会 >

“人脸识别”曝光、“定制彩铃”追债,这些执法“奇招”你怎么看(2)

2017-06-15 17:59来源:新华社浏览:手机版

 

  这些“奇招”因何实施?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些违法行为由于性质轻微、违者众多,且处罚成本高、难度大,往往造成“法不责众”局面。济南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相关负责人介绍,行人和非机动车扎堆闯红灯由于取证难,交警的管理和处罚无从下手,是个长期以来困扰交警的难题,也是广受诟病的交通顽疾。因此,在常规处罚措施之外,管理部门急需“对症下药”,创新治理手段。

 

  “定制彩铃”的追债措施也如此。由于我国信用体系和相关“黑名单”制度还不够健全,目前难以做到让“老赖”寸步难行。登封市人民法院执行局负责人杨军说,在失信被执行人的手机上作文章,可以压缩他们的活动空间。“如果说在媒体上曝光名单对他们影响不大的话,那么在手机彩铃上定制提醒可谓‘精准打击’,让他们在朋友面前丢尽脸面,无处躲藏。”

 

  为避免“定制彩铃”产生误伤,登封法院严格限制惩戒对象的范围,仅适用于那些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或者以伪造证据、暴力、威胁等方法妨碍、抗拒执行的失信被执行人。杨军介绍,自6月10日实施以来,目前已有3人主动要求调解,履行相关义务,还有些处在审判阶段的被告人听说此措施,也主动要求调解。

 

  实际上,这些执法手段在惩处之外,还带来了额外效果。深圳市在“严查远光灯”行动中,很多违规者经过接受远光灯照射,体验到其中的危害,在驾驶中更加注重自律了。

 

  济南市自从5月初实施“人脸抓拍”系统以来,共抓拍6200多起行人和非机动车闯红灯违法,人脸曝光让众多行人意识到轻微违法并不是“零成本”。被抓拍后穿上反光背心、拿起小黄旗指挥交通的市民范女士说,做过交通劝导员她才发现,闯红灯看似不起眼,实际给城市交通带来的危害不小,以后她会多给自己和身边人提个醒!

 

   治理“中国式违法”要坚守底线,也要“微创新”

 

  边开车边打电话、凑够了一堆就过马路、在公共场所随时点燃香烟……在很多人的日常行为中,类似现象几乎成为一种习惯。对此,专业人士认为,针对此类“中国式违法”,执法机构离不开创新治理手段,但创新要坚守法律的底线。

 

  对于“中国式过马路”的治理难,沈阳市浑南区交警大队警官刘家铭深有体会。他说,如果对闯红灯行人挨个罚款、教育,在高峰期交警根本忙不过来,还可能耽误指挥车辆。“正因为如此,基层执法如果不考虑实际情况、不接地气,则很难行得通。”

 

  兰州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光华认为,对于违者众多、性质轻微的各种“中国式违法”,如何惩处已经不仅是一个执法问题,也是社会治理课题,关乎公民素质提升、习惯养成和构建良好法治氛围。

 

  “一些执法‘奇招’作为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部分,其探索值得鼓励。”刘光华表示,在创新过程中,管理部门要保障程序合规,并明确执法边界。比如一些新举措要向社会提前告知,并赋予当事人申诉和救济的权利;对于收集到的违法者信息,要仅限于在执法效果追求的范围内使用,不可肆意扩大。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