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法学教育 >

一位农村初中校长的教育智慧

2014-12-03 13:35来源:中国教育报浏览:手机版
   今年46岁的孙碧英,先后在两所农村薄弱学校当校长,学校都办活了,甚至很火爆。很多人说,这位风风火火的女校长创造了奇迹。

  本网讯  说话快人三分、做事快人五步,这是孙碧英给人的第一印象。

  今年46岁的孙碧英,先后在两所农村薄弱学校当校长。而且,两所学校都办活了,甚至很火爆。

  一所是当地最偏远的学校,她当了7年校长后,该校连续7年获全市教学质量一等奖、综合评价一等奖。当她要调离时,正在操场上课的学生都自发地围住了她:“孙校长,请你别走。”

  一所是地处郊区濒临撤并的学校,她当了5年校长后,2013年年底,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来这里开“中国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现场会。该研究会的一位专家说,该校教育回归生活,跟陶行知先生的“做中学”、“教学做合一”思想非常吻合。

  很多人说,这位风风火火的女校长创造了奇迹。

  克服老龄化、职业倦怠——她让农村教师“活”起来

  孙碧英做教育,始于1990年。从四川省乐山师院毕业后,她来到了龙池中学,峨眉山市最偏远的一所乡镇初中。

  在那里,她一待就是19年。当她离开时,龙池中学已经成当地农村学校的一面旗帜。

  “年轻老师留不住,都想方设法往城里调。而年龄大点儿的老师也有职业倦怠。”2002年,孙碧英开始担任龙池中学校长。由于地处偏僻,教师流失是一大难题;而另一方面,少部分教师产生了职业倦怠,对工作不积极。

  要说孙碧英有啥管理经验,首先就是吃得了苦,能够率先垂范,身先士卒。她周日下午到校,周五放学后离开,一整周都住在学校;早上起得比学生早,晚上睡得比学生晚。

  她的另一条经验,是管理制度严密,做到公平、公开。评职称,老教师、年轻教师都照顾到,杜绝“论资排辈”、“干好干坏一个样”。

  就这两招,办活了龙池中学。

  2009年,孙碧英调入位于峨眉山脚下的峨山中学。

  一脚跨进峨山中学的校门,孙碧英的心就凉了半截。教学用房破破烂烂,仅有12间教室和6间小办公室,多媒体、图书室、远程教育等设施设备一概没有。环境差还仅仅是个开头,更扎人的“刺”还在后头。

  第二天,她就知道了:这所学校39名教师,平均年龄49岁,50岁以上的有16个,30岁以下的一个都没有。

  教师年龄老化,生源严重外流,教学质量低下,社会声誉不好,这是峨山中学当时的实际情况。当地旅游业兴起,百姓发家致富了,家长要么觉得儿女即使不读书也能衣食无忧,要么就舍得花钱将孩子送到城区名校——这是峨山中学面临的外部环境。

  面对峨山中学的内忧外患,孙碧英开的药方是“用课改激发教师活力,为学校找到一条出路”。

  改革,免不了阵痛。第一个阵痛来自教师。听课回来,教师都觉得课堂改革好,也很心动,但真正要实践起来,却又担心失败,或者不愿辛苦,或者觉得学校基础差,干不起来。

  课改工作难以打开局面时,孙碧英又一次率先垂范。她在自己的地理学科先改革,带头拟订和使用学案。一学期下来,她所教班级的统考成绩位居峨眉山市前三名。一潭死水中,炸响了一个惊雷。

  优异的成绩,为课改做了最好的诠释。更多教师自觉加入到课改中。

  第二个阵痛来自学案。做学案,非常痛苦,难度大,费时间。一节课的学案,要花费三四天的时间,很多教师开始打退堂鼓。

  这时,孙碧英再次率先垂范,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为教师修改学案。每一个人、每一个学科的学案,她都亲自修改、指导。她原本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啥都教过,干起来也算得心应手。

  校长带头干,啥事都好办。一位即将退休的老师,为了做好学案,偷偷在家学会了电脑;曾经上传统课得心应手,起初抵触改革的老师,也参与到课堂改革中来,而且渐入佳境;为了能够更好地领悟课改,一位物理老师会认真地去听语文和数学的公开课……

  应对学生“离农”、“弃农”倾向——她鼓励师生走向大自然

  当前,不少关心教育的人纷纷批评现在的农村教育是“离农”的教育、不爱农的教育——学生以考试升学、进城生活为荣,看不起农村生活,甚至看不起务农的父母。近年来,有些地区的农村学校克隆城市学校办学模式,“离农”、“弃农”等“去农村化”倾向严重。

  面对这些问题,孙碧英一直在思考,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怎样的教育才是适合的。她的案头放着一本《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自己翻得烂熟,逢人都要推荐。

  2011年,“自主合作”课堂改革刚取得初步成效,孙碧英便再啃“硬骨头”,提出“将改革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努力开发课外学习功能”的理念。她鼓励师生跳出课本、跳出课堂,去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科技创新开始了,峨山中学的老师们更忙了,最忙的还是孙碧英。周末,孙碧英也会像工作日一样早早起床,开车到峨眉山脚下,与学生会合。她带着学生走到农村田间地头,访问农民,了解农事,调查农村产业结构变化和农村环境变化,调查动植物资源,到葡萄地里帮助果农修枝剪叶,到生姜地里学种生姜。

  2012年、2013年,连续两年的国庆7天长假,她没有一天时间在家里。她跟老师们一起,在学校辅导学生完成科技创新报告,或者带着学生外出调研。

  孙碧英成了当地农民的老熟人。一见到她的身影,农民们就会说:“你看,孙校长带着她的学生又来了。”

  做科技创新,很累,它既是峨山中学全体师生的“苦差事”,也是大家最津津乐道的一件事。一些临近退休的老教师,又一次焕发了青春。53岁的符勇男就是个典型。以前,他穿着打扮以灰色黑色为主;现在,他脸上的笑容多了,身上的衣服也换成了鲜艳的红色。干事业的激情,让老师们变得更年轻。

  偶然中,八年级学生王梦玲对一种峨眉山特有的植物——密毛蒿产生了研究兴趣。向学校申报后,她开始了对这种植物的研究。一年多的时间里,她坚持定期观察、做实验,最终发现这种植物有治疗蚊虫叮咬的药用价值。在今年4月举行的第29届四川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王梦玲的研究项目获得一等奖,并被推荐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孙碧英说,让孩子回归到大自然,研究动植物,了解家乡的自然资源,其实是带领孩子回归教育的本质。

  不一味克隆城市学校——她让农村教育回归农村

  如今的峨山中学,家长喜欢,社会满意,应该说早已“起死回生”,但更重要的是,孙碧英为探索农村初中教育的办学之路,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现实样本。

  追求升学的农村教育浪费了农村丰富的社会、生活和自然资源,培养出不能文、不能武,不能适应农村生活,也不适应城市生活的“边缘人”,这是当前很多农村学校走入的误区。简单地克隆城市学校的教学模式,不是农村学校该有的发展方向。

  “农村的教育需要回归,农村的学校要找到自己的方向。”孙碧英认为,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适合的方向。就如同在峨山中学推行课改时,她没有照搬已有的教学模式,而是基于学校实际,提出了以“自主合作学习”为核心内容的课堂教学改革。同时,在老师的陪伴和引领下带领学生做科学创新,这又弥补了农村家庭教育能力不足的缺陷。这些或许是让峨山中学“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而这,也正是农村初中教育的问题与希望所在。

  原来的峨山中学是一所典型农村薄弱初中,要让学校的一潭死水变得活力四射,是需要智慧的。四川省教育厅巡视员周雪峰曾评价峨山中学说,峨山中学敢于打破常规,因地制宜思考变革,这就是智慧所在。四川省教育学会副会长赵家骥认为,峨山中学让农村学生从课外的创新实践活动中找到了自信,增强了学习信心。因为它适合学生,学生就被激发了。峨山中学是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适合”的教育。

  在孙碧英看来,两所学校的成功都称不上奇迹,她只是凭借自己在农村长大、在农村学校任教当校长的经历,找到了农村教育的病症,然后对症下药,仅此而已。(记者 胥茜 李益众 倪秀)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