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创业是创业教育的失败?
薛红伟 绘 本网讯 编者按:日前,在第三届(中国)天使投资与创业教育高峰会上,中国创业智库理事长赵延忱透露了两个多少让人有些遗憾的数字——最早尝试开办“创业先锋班”的一所知名高校,毕业5期学生,毕业生创业人数为“零”;2012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创业相关院系的两所大学,如今学生临近毕业,选择创业的人数也是“零”。 “创业先锋班”毕业生无人创业,是创业教育的失败还是一种合乎规律的正常现象?我们是该取消创业教育,还是该放低期待,给“创业先锋班”毕业生更多的时间?创业教育还要不要搞,到底该怎么铺开?本期我们刊发两篇不同观点的文章,以期通过争鸣回归理性。 “岸上学游泳”怎能教出创业先锋 一个从来没有经历过“不确定性”历练的人,到“创业先锋班”里学上几天,就能信心满满、闯劲十足地投身创业,那是异想天开。 “创业先锋班”毕业后无人创业,让专家们心生质疑:创业教育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其实,这个问题完全是“伪问题”。翻看历史,创业者尤其是获得巨大成功的创业者,很多都不是哪所学校教育出来的,无论远的如陶朱公范蠡,近的如香港李嘉诚、制造业的王永庆、信息技术的比尔·盖茨、社交玩大了的扎尔伯格、发明“光棍节”的马云,哪一个是“创业教育”的产出? 说得再不好听些,那些给学子进行“创业教育”的老师们又是在哪个领域创业成功的?不客气地说,这些老师充其量是办了几个班,讲了几门课,或者在企业里体验了一段时间而已,他们离真正的创业还不知道有几百几千里。即便自己创业成功,能否带出下一代创业者,仍然充满不确定性,否则所有家族企业都可以“传至千秋万代”:难道老创业者的耳提面命,既有经验传授,又有实习指导,还不如几门创业课来得效果好? 创业本身是一个过程,真正的创业者很少是学好了有关创业的“应知应会”,从登记办证、资金贷款、市场营销到法律交涉一条龙之后,才“开业”的。讲授社会调查的教师常对学生说,“初学三年,天下通行;再学三年,寸步难行”,意思是把社会调查的理论和方法论都搞清楚了,才知道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话在理,但说的是规范学科的程序和方法要求,不同于创业这类创造性活动。越是样样都知道,越是满眼条条框框,到处地雷加陷阱,没有了胆量,更没了直觉或灵感,一步不敢越雷池,课堂上比划的那两下,权作意思意思罢了。创业不是教出来的,因为经商是向不确定性要饭吃,市场瞬息万变,课堂上讲的大多属于“胶柱鼓瑟”、“纸上谈兵”,似乎只要记住几条原理,就可以包打天下。真正的创业者许多是“直觉、大胆、鲁莽、冒险、执迷”等“不良素质”的综合体,车库里的比尔·盖茨规划过日后的微软?15年前的马云准备过将“双11”注册?凡一开始就“确定无误”的创业规划,不成功甚至都没有启动的居多。 说到“确定性”,还真是中国教育深入骨髓的暗病。当下的教育常被诟病为“应试教育”,只为考上大学服务,从来没有为学生将来的创业做长远的考虑和准备。应试教育在方法上以题海战术见长,恨不能将全世界的题目做完了,考试时权当重做一遍,而这样的目标和战术概括起来就是尽最大可能通过高考,而不是给学生未来创业所必需的能力。 长期浸淫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最后出来的学生只会在别人安排好的“确定性”范围内活动,要把他或她放到市场经济这样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会有什么“良好反应”?商机在哪里,他们知道吗?投资有风险,风险在哪里,他们知道吗?消费者需求隐藏越来越深,卖点在哪里,他们知道吗?经济形势瞬息万变,下一个创业时机何时出现,他们知道吗?一个从来没有经历过“不确定性”历练的人,到“创业先锋班”里学上几天,靠“岸上学游泳”,就能信心满满、闯劲十足地投身创业,那是异想天开。 一个社会真要鼓励和培育创业者,不需要搞什么创业教育体系,那多半是给不会创业的人拿去应付有心无胆创业者的名头,当不了真。能带来实际效果的,还是在将创业精神和理念渗透于日常的教育教学之外,依靠全社会形成的氛围和体制。为求安稳而千军万马挤公务员或事业编制考试的“独木桥”,宁可在政府机关内熬年头,也不愿在成长期的民营企业里实现自身发展,如此心态越普遍,一个社会的创业者自然就越稀缺。看看改革初期闯出来多少农民企业家,可谓数不胜数,而今天的大学毕业生畏首畏尾,不敢创业,这到底是教育的问题还是社会环境乃至管理体制的问题?相信许多人已有答案。 (作者系上海大学教授 顾骏) “零创业”恰好证明创业教育需加强 创业教育是否有效,评价指标应是全面、科学、多元的。是否有人即刻创业,只是教育有效与否的众多指标之一。 某知名高校5期“创业先锋班”毕业生中创业人数为“零”,另两所大学设立创业相关院系的学生选择创业者也为“零”。这两个“零”的出现给了一些人否定创业教育的口实,发出了创业教育要不要继续下去的疑问。笔者认为,这两个“零”的出现,恰恰是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创业教育的呼唤,也证明了创业教育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谈论这个话题,首先要探讨如何评价创业教育的效果。创业教育是否有效,评价指标应是全面、科学、多元的。是否有人即刻创业,只是教育有效与否的众多指标之一。这一指标占比应该多大,需要加以科学论证。用一个指标来否定整个创业教育的效果,显然有以偏概全之嫌。再退一步讲,即便是一校、一院、一班存在某些问题,也不能因此全盘否定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综合素质,使之具有一定创业能力的教育。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创业教育应运而生。创业教育的重点在于教育和引导学生了解创业的必要性、重要性,掌握创业的基本规律、有效方法、实现途径以及需注重的关键问题,以便为学生将来选择创业之路奠定基础。如果这一目标基本实现,说明这一教育是有效果的。 学什么和做什么完全画等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前不久,有人公布了所谓专业对口的调查分析,社会公众很是不以为然。因为学什么不一定做什么,成了当代大学生就业的新常态。当今早已进入“秒杀时代”,整个社会瞬息万变。教育和职业的需求不可能永远是一一对应关系。接受创业教育的学生现在不创业,并不等于将来不创业。没有选择创业,也不等于学到的创业知识一无所用。 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曾说过,学生们学的东西在学的过程中就已经有80%过时了,而将来走上社会用到的80%那部分还没有诞生出来。但这并不能否定教育的理由,只是说明当代教育的责任更加艰巨,更加需要变革。某校新媒体学院负责人说,现在国内许多著名的新媒体公司CEO都是该院培养的,但他们现在用得到的知识,都不是在学校里学到的。 有人说,创业本身实践性极强,举出了许多创业成功者的例子,试图证明创业者不是靠教育培养出来的。这样说并非没有道理。但科学的教育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毋庸置疑。从众多或成功或失败的创业中总结提炼出来的规律,以恰当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可以帮助他们少碰钉子、少走弯路。 当然,这并不是说现在的创业教育就完美无缺了。两个“零”的出现到底说明了什么,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创业教育虽然推行了几年,但还属于新生事物,有许多问题需要继续摸索。高校要认真研究国内、国际创业的大趋势,借鉴、总结创业教育的经验和教训,加大改革的力度,与中国国情和创业实践相结合。 任何时候,教育都不是万能的。指望开一门课、办一个专业、建一个学院,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显然是过于天真了。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评价教育更不能急功近利。现在有种不好的倾向,即谁都可以批评教育,任何负面的东西都归咎于教育,出台的教育举措都会受到抨击。这一方面体现了社会对教育的关心、关注、关爱,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给教育者、教育部门造成了不必要的压力,给教育教学改革设置了一些障碍。教育的发展和繁荣、教学的改革和完善,需要学校和教师们的努力,更需要社会对教育的宽容、包容,需要有利的舆论环境。相对而言,创业教育尤其需要如此。(作者系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铁铮) |
- 上一篇:为青少年成长和足球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 下一篇:法治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培育法治理念
- 教师资格实行5年一注册将设师德红线 10-08
- 河北省委书记:总结工作实事求是 部署任务措施有力 03-12
- 中纪委副书记:改进作风从查处节礼奢靡抓起 01-07
- 大学生参加中学同学会偷老师钱包 被判罚8千元 10-09
- 偷同事手机换新工作 轮到自己遭窃不敢声张 01-20
- 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传递活动在京启动 10-09
- 高校教学改革需着眼整体抓好配套 10-20
- 韩红曾为郭敬明叫停飞机?当事人否认 10-09
- 未成年人性侵案多发生在暑假 96%是熟人作案 10-09
- 支付宝资金被“蚂蚁搬家” 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