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评论 >

齐鲁晚报:不必纠结“地沟油”产地

2014-09-13 12:31来源:齐鲁晚报浏览:手机版
    本网讯  相比火药味十足的言论冲突,人们或许更应关注这起食品安全事件本身,从事件的起因经过中找出问题所在,为今后的食品安全监管提供镜鉴。

    备受关注的台湾“地沟油”事件又有新进展,卷入丑闻的台湾强冠公司董事长叶文祥,在11日召开的记者会上两度下跪道歉。而在此之前,上海、厦门都对当地涉“地沟油”食品进行了相应的查处。

    围绕台湾也有“地沟油”这一事实,在网络上有各种激烈的争执。相比火药味十足的言论冲突,人们或许更应关注这起食品安全事件本身,从事件的起因经过中找出问题所在,为今后的食品安全监管提供镜鉴。

    随着越来越多信息的曝光,该事件中“地沟油”的来龙去脉也渐渐清晰。所谓的地下油厂业者制造“地沟油”,正规的油品企业以低价购入用于生产食用油,下游的食品生产企业则通过制造食品将“问题油”推到消费者面前。在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的整个环节中,问题从原料阶段就已经产生了,这与此前发生的“福喜肉”事件如出一辙,也是三聚氰胺等事件中暴露出来的常见问题。

    问题的症结无非就是面对力度薄弱的监管,食品生产者的自利性得以充分“发挥”。而自利性恰恰是市场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这种带有规律性的问题与产地在哪没有本质联系,世界各地均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监管体制,也正是为了克服这些具有规律性的市场缺陷。从这个角度而言,看待台湾“地沟油”事件,没有必要把关注的焦点集中于油品产地,而是要从事件的起因结果中找出规律,以便建立起更完善的监管体系,更好地开展监管工作。换成一句话就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当然,不得不承认,各地的监管水平是存在差异的,这主要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监管机构的工作方式等有关。因此,客观评价以扬长避短,才是正确的态度。事实上,面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地沟油”问题,国内很多地方已经建立或正在建立起餐厨垃圾回收体系,也有企业在政府的扶持之下开发将“地沟油”转化为燃油的技术,这些举措就是从以往的一些具体案例中吸取了教训,把监管工作做到了源头。如果没有务实看问题的态度,陷入无谓的争吵中无法自拔,恐怕也不会有这些显而易见的进步。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