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法治社会 >

“独腿村医”陈永根:一根拐杖丈量18万里路

2014-08-22 12:50来源:中国青年网浏览:手机版

本网讯  7岁时因为骨髓炎,陈永根左腿膝盖以下被截肢。病痛的经历让他立志从医,救人亦自医。

1978年陈永根先在卫校学习了九个月医学基础之后,回到了自己出生的山泉镇红花村。因为学医时间尚短,年轻的陈永根还不具备独立行医资格,于是好学的他拜村里的老中医肖玉书为师,一学就是两年。两年里,陈永根好学的名声和精湛的技术在村民们中间广为流传,而两年后再度走到村卫生所仅有十平方米的土坯房时,陈永根终于成为一名足以独当一面的医师,就此开启了行医红花村30多年的人生之旅。

 
 
 

陈永根接诊九旬老人。中新社发 张浪 摄

 

红花村位于龙泉山深处,村民居住分散,全村600多户1600多人,分散在6平方千米的范围内,最远的人家离村卫生站足有十多里地。一个健康的人走上这十多里地也需要一个半小时,更何况是身有残疾的人,陈永根在这里走上一趟就至少是3个半小时!可至今33年有余,为了给村民看病,陈永根每周都会走上许多遭。

一位头发全白的老者,身着白大褂,拄着拐杖,背着医药箱,在山路上蹒跚前行。红花村长大的每个人心中都印着这样一个背影。

30多年,陈永根拄着拐杖,一次次出诊,走遍了村里的每个角落,拐杖每年都要换一根。早年时,长时间的行走总是会把他拄杖的左手磨出大大的血泡,血泡破了时,总会疼得不敢再碰拐杖。可即使这样,陈永根依然坚持出诊,左手手掌就这样被磨出了厚厚的老茧。

他放心不下病人,走村串户是帮助病人最直接的方式,所以他选择了不停歇地行走。“只要村民还需要我,我就会不停地走下去”。陈永根习惯这样说。

最近这些年,陈永根上了年纪,眼见着他已经渐渐变得不那么灵便,不少村民不忍劳烦他出诊,而选择拖着病体自己前来卫生所看病。陈永根心存感念,但面对村里280多个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这些难缠疾病的老人,他还是放心不下,定时都要走访。而多年下来,病人们的病例陈永根都谙熟于心,他的大脑就是个红花村村民的病历档案库。

崎岖的山路间行走,摔跤是常有的事。陈永根告诉记者,最险的一次发生在今年2月。那天夜里,龙泉山忽然下起了难得一见的大雪,陈永根突然接到电话,80岁的傅成芳老人肺气肿复发。他听说以后放下电话抓起电筒就一瘸一拐地冲入冰冷漆黑的寒夜。走到半路时,一不小心脚下踩空滚向山沟,要不是被树桩挡住身体,一旦跌下深深的山沟就不知道还能不能捡回一条命。

经过几个小时的攀爬赶路,终于在凌晨三点,陈永根顶着满头雪渣和满脸伤痕赶到了患者家中。当时的情景让患者一家感动得无法言语。

还有一位病人患有心脏病、慢支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多种难缠的疾病,身体的不适让他几乎失去了生活信心。陈永根为他中西药结合日复一日地精心调理,逐渐让他的健康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开始有了重新振作的信心。陈永根开心地告诉记者,这位病人目前依然健在,而且身体也健康很多。

       

据不完全统计,陈永根这33年里至少为7万人次的村民看过病。行走路程超过18万里。

 
 
 

家住红花村11组的80岁老人傅成芳说,陈医生已经为她上门出诊25年了。以前来回10公里的山路,陈永根要花上一整天时间。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近几年,红花村修好了公路,但对不能骑车的陈永根来说,步行还是他的主要交通方式。“最远的几个组离村卫生站足有10多里远,健康人走这10多里路至少也需要1个半小时,更何况一个腿脚不便的人。”村支书格外感慨。

寒来暑往,红花村也在静静的发生着变化。旧日时时漏雨四面透风的土坯房卫生站如今变成了窗明几净的80平米大瓦房,地砖墙面洁白如新。以前的手写处方人工划价也变成了电脑办公自动划价。卫生站的药品也由医药公司统一配送,送货上门。

伴随着条件的改善,诱惑也尾随而至。龙泉驿区一家私人医院多次要陈永根坐诊中医门诊,可面对优厚的条件他做出的选择却是一再拒绝。陈永根在城里做医生的大姐退休了,邀约他开办一家私人诊所,他依然没有答应。显然他始终不曾想放弃依赖他的病人们,更不曾放弃多年的执着——“只要村民还需要我,我就会不停地走下去”。

33年间,陈永根用蹒跚的行走诠释着医者救死扶伤的天职,他告诉中国青年网记者,耐心和坚持是一个医生最重要的品格:“一个好医生不仅要有好的医术还要有良好的品德,有耐心去倾听患者的疾苦,同时能够坚持将这个职业干下去,干出成绩。”

今天的陈永根仍在倾注全副精力坚持行医,而思及未来他也期待更多年轻的医者“干一行爱一行,沉下心来真真正正为身受疾病困扰的人们排忧解难”。他还希望政府加强投入和宣传,使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山区,来山区行医。

大医精诚,杏林春暖。陈永根的一颗仁爱之心、一双回春之手护佑着红花村数十载健康平安。他身着白大褂、背着医药箱、独腿拄拐蹒跚出诊的背影,勾画出的是红花村长大的每个人心中宅心仁厚的“最美村医”,而专属于医者的仁心大爱也让他的背影释放出格外温暖的光芒,照亮了每一个渴望走出病痛的普通人的心。(中国青年网记者 任竟慧)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