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评论 >

靠消费灾难博眼球乃媒体大忌

2014-08-04 12:24来源:环球时报浏览:手机版
     本网讯  这段时间,灾难的幽灵一直在人间徘徊,多起重大灾难性事件密集发生。昨天下午,云南省鲁甸发生6.5级地震,已有170余人遇难。此前, 7月17日,有一架马航波音777客机坠毁,机上人员全部遇难;7月23日,台湾复兴航空客机坠毁,失去48个生命; 7月24日,一架阿尔及利亚航空公司客机在马里北部与布基纳法索接壤的边境附近坠毁,机上118人遇难。大家还没从灾难中缓过神来,8月2日江苏昆山市中荣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发生爆炸,截至目前,已致71人死亡。

    每当灾难降临,人类都在与死神赛跑,努力将灾难损失降低到最小。每当灾难发生,媒体都在与时间赛跑,意在第一时间将灾难信息呈现在世人面前。

    面对灾难,受众第一时间想知道:发生了什么?结果是怎样的?接着,他们还会追问,为什么会发生?……诸如此类的期待都得依靠媒体来满足。灾难报道考验媒体的大节,也检验媒体的良知和能力。越是灾难报道,媒体竞争越是激烈,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媒体在灾难报道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和品质,一比就高下立现。

    在众所周知的马航370事件中,国内媒体在与国外主流媒体的比拼中,核心竞争力短板迅速就暴露出来了。国内媒体在灾难报道中所做的,往往就是网上调侃的“转发、滴蜡和祈祷”这“三宝”。与CNN、路透社、美联社等西方强势媒体比起来,国内媒体在核心信源突破、信息逻辑判断、以及新闻表现力等方面所存在的差距,可不是一年半载可以赶上的。

    在灾难报道中,媒体的报道能力固然重要,不过其前提是:不能有违新闻伦理。灾难是恶魔的偷袭。不论是天灾还是人祸,面对伤亡现场,媒体不能一味满足新闻的好奇心,不能过度放纵媒体的私心,决不能通过消费灾难来博取眼球。一些媒体为了追求新闻的现场效果,不顾伦理禁忌,将灾难现场的血腥、恐怖乃至暴力细节不加遮挡地呈现出来,刺激公众的神经。在对昆山中荣公司爆炸事件的报道中,不少尺度过大的照片,将爆炸现场中一些可怖的场景,将惨不忍睹的烧焦身体显露在公众的眼前,甚至冒着侵犯他人隐私的风险,追求所谓的细节真实和现场效果。反观西方主流媒体,他们的灾难报道就比我们节制得多。比如,西方主流媒体对“9·11”事件和伦敦地铁爆炸案的报道鲜有血腥、大尺度的特写镜头和恐怖细节。

    如果我们不健忘的话,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中国媒体在新闻伦理上的失态已引起国内媒体的反思。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一些媒体顾不上那么多了,导致劲爆的细节和镜头失控出笼。有媒体借口道,干干净净的东西公众不关注,人们的眼睛是嗜血的,贪婪的;我若不血腥和刺激,别家媒体也会不择手段,大干快上的;传统媒体不出位,新媒体即会出位。大家纷纷博出位,僭越伦理底线。于是灾难报道陷入囚徒困境,恶性循环。结果媒体在灾难报道中,不但不能释放正能量,担负其应尽的公共责任,守护社会良知,反而会对社会和公众构成二次伤害。媒体这种反向作用,一旦成了公害,后果不堪设想。为此,在灾难面前,媒体须要谨言慎行,守住新闻操守。▲(作者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