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评论 >

公车改革需攻克最难啃的那些骨头

2014-07-19 12:30来源:人民网浏览:手机版
    本网讯  中办、国办下发《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普通公务出行将由公务人员自行选择社会化的方式以及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

    “公车改革20年高层强势推动终破局”,媒体标题透露出对于此次公车改革的兴奋与喜悦之情,或许也因为,公车改革经历重重荆棘走到今天这一步,实在太不容易,由此也可以看出政府在公车改革破题上的决心和行动。

    但是,公车作为三公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牵涉到不知多少部门、多少人的既得利益。打破这一利益循环链条,也意味着未来的改革面临明里暗里各种羁绊与阻挠。公车改革一旦踏入深水区,就必须攻克最难啃的骨头,才能获得公众预期的改革效果。

    公车改革首先要解决的是车与人的去向。尤其是存量巨大的公车。然而这恰恰是问题所在。迄今为止,有关全国到底有多少公车的权威数据并没有公布。虽然之前北京等一些地方陆续对所在地区公车数据进行了披露,但官方数据与民间流传之间相差悬殊。如北京市2010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北京市各级党政机关公务用车总量4.9万辆,然而中央电视台则披露北京公务用车已达70万辆,占本市机动车总量的15%。新华社记者随后陆续采访北京多个政府部门,相关部门均表示“不便回应”或“无法单方披露”,并透露“这个问题很敏感”。

    如果连各地究竟有多少公车都数据为谜,乃至公布的数据也存疑。那么对于公车整体状况的摸底也就难以取得实效,公车改革的第一步更无从迈出,改革将陷入盲人摸象的困境中。

    《方案》要求通过公开拍卖公开处置车辆。近年来,部分中央及地方政府机构、国企,都推出了公车社会化拍卖。然而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疑问。比如单位内部职工是否能参与公车竞拍,其家属有无资格成为竞拍者?还是要建立必要的利益回避禁区,以及公车拍卖过程中,出现大多数公车都流入自己人手中、拍卖价格过低等异常现象,如何及时启动监管机制,也需要建立一系列细化举措,如此才能防止庞大的国有资产流失、以及出现内部人寻租现象。

    与此相对应的,就是为公车配备的司机。公车皮之不存,司机毛之焉附?但是公车司机如何分配也是一个难题。除了部分司机可能主动辞职外,那些无论是有编制还是临时工的公车司机,必须有配套的人员分流机制,包括取消劳动合同按法律必须支付的补偿金、冗余编制内司机未来调到什么样的岗位,同时还要避免把这一群体养起来带来的负担,都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

     公车改革最难啃的骨头在于官,取消专车,他们可以搞“公务用车”,公车继续专用,或者更聪明一点的,弄个定点社会化委托专车,专用“租”车,实际上还是一人独享。由于此次车改方案,相对于中央,对于地方的改革口径比较宽松,而地方公车私用、滥用情况往往更为严重,甚至出现了乡镇干部也享受专车的怪状。由此可见,公车改革自上而下,往往越往下走改革难度越大,牵涉面越广泛,遇到的各种阻力也越多。在中央眼皮子底下的车改也许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成效,而山高皇帝远的地方车改则充满更多变数。

   所以,公车改革,不能仅仅依赖于官员革自己的命,必须有强大的社会监督,如公车改革要辅之以相关三公预算的进一步透明公开,各级人大审议时应当更为严格,对超出车改精神的公车预算一票否决,民众和媒体也应获得更多对车改的监督权,这个环节做不好,车改所有的设想都是空想。

    公车改革的硬骨头不好啃,需要一副用制度监管武装起来的好牙齿,这其中政府、公众与舆论之间的协同陪同尤为关键。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