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法学教育 >

校企深度融合的突围之路

2014-07-14 13:23来源:中国教育报浏览:手机版

  校企深度融合的突围之路

 

  杨远航 绘

  “企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对于职业学校来说,这其实是一个天经地义的道理。然而,职业学校的校企合作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校热企冷”并不是个别地方的偶然现象。校企合作过程中,如何吸引企业深度融合、实现“校热企热”?许多职业学校为此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本网讯  职业教育肩负着服务产业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产业转型升级的历史使命。因此,职业教育要有更大的作为,就一定要跳出教育看教育。

  近年来,身处全国最大五金产品生产基地与集散中心的浙江省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立足地方经济,努力打造教学、生产、科研三位一体的实训基地,实现校企在人才培养、生产实训、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多赢,走出企业主动搬机器进校、争项目合作的精彩之旅。

  从人才培养中找到结合点

  在永康经济由小五金向大五金转变、由浪潮经济向总部经济转型升级的区域环境下,不少中小企业人才告急,特别是技能人才难招、难留问题,已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永康职校经过广泛调研了解到,这些企业,已不满足于简单地从人才市场招进低廉劳动力,他们希望能招到有技术懂管理的中高级技能人才,他们希望能留住有企业文化认同感的员工。

  一方是培养人才,一方是急需人才,然而双方却没有一拍即合,问题出在哪里?职业学校要找到与企业的结合点,就要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就要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动”、跟着产业调整升级而“走”、围绕企业技能人才需求而“转”、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而“变”。利用产业转型升级之机,学校找到“提供企业对口的人才”这个结合点,为企业量身定制大批“永康技工”人才,这无疑激起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兴趣。

  近年来,学校整合永康、武义、缙云等地浙江省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资源,联合科技部门、劳动部门、机电行业协会、浙江工业大学、15家制造类企业、8所专业相近的职业学校,牵头建立“金华市机电职教集团”,通过定期开展活动、关注技能教学与顶岗轮训的衔接、促进资源共享,共同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针对永康五金机电产业转型升级快的特点,学校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以机电、电子电器、数控、模具、汽车等专业为重点,辅之以会计、电子商务、商贸英语、物流等配套专业,使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当地的产业结构相吻合。同时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实训基地、教育科研等方面入手,不断加大专业建设力度,并取得明显成效,机电技术应用、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汽车运用与维修等3个专业已经成为浙江省示范专业。

  与此同时,学校以实施订单班教学为切入点,聘请了50多位企业专家、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培养具有实用、有用技能的学生,让不少企业如获至宝。如与超人集团的合作,校企共同从学习委员会组织架构、教师团队、教学目的、教学形式、教学流程、课程计划、考核评估等方面,为超人机电班制订了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超人集团副总裁金天鸿亲自担任超人机电班的兼职班主任,而潘世勇等6位企业专家组成“超人集团讲师团”定期到学校上课,使订单班学生用起来顺心、顺手。

  “企业的变化很快,而我们的教材往往滞后,一些专业课内容多年不变是常事,不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愧对学生。”学校上下形成共识,职业学校要让学生学的东西有用,学习内容必须来源于企业,符合企业需求,与企业发展同步;学习内容必须来源于科技前沿,代表企业发展方向。为此,学校不断总结课程改革经验,聘请课程专家、企业界人士组成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建立校本教材开发办公室,形成校企合作开发校本教材的特色,至今已经开发出60多种校本教材。如学校模具专业,在课程改革中邀请企业全过程参与,编写出7门核心课程教材,在2013年12月由学校承办的全国模具课改论坛上,7本校本教材在全国范围推广,得到企业界的广泛认同。

  从生产性实训中找到切入点

  过去,校内实训由学校独立完成,师生辛苦之余,感叹心有余而力不足。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必须通过校企合作下的“做中学”来实施。校企合作的生产性实习,使学生的实习实训场所从学校转换到企业,从模拟、仿真的实训场所延伸到真刀真枪的生产场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尤为重要。

  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建立校外企业生产实训基地外,最为有效的便是引企入校,可以直接满足学生生产实训的需求。引企入校的切入点,就是校企共赢,在企业获得效益的同时,师生能顺利参与到设计、生产各个环节,真正取得真经。

  引企入校,将生产车间变成教学实训场所,真正操作起来并不容易。刚开始,为了充分利用实训场所与实训设备,学校联系了几家模具生产企业,准备引厂入校,但他们以校内设厂没有在专业市场方便接单、企业生产与学生实训难以兼顾、企业管理与学校管理有冲突为由,不愿意与学校合作。怎么办?作为职业学校,唯有坚信服务企业的理念,想企业所想,出台适合企业发展的运行机制,才能赢得企业抛来的绣球。

  为此,学校专门开辟了1000平方米的场地,提供了包括线切割、加工中心在内的100多万元设备,与企业共用。为了突破传统管理的运行机制,学校聘请入校企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白天从事企业生产,晚上给学生上课,学校支付一定的薪酬,打通了制约合作的瓶颈。

  2013年3月,宁波市锋锋模具厂带来塑料机、精雕机、立钻等近80万元设备,精挑细选13名技术人员正式入驻学校,建立了模具生产实训基地。一年多来,学校安排了两个教学班及部分专业教师,全程参与到模具设计、模具编程、精雕机操作、线切割等工序中,师生在进行了100多套模具的设计与生产后,具备了独立承接模具制造业务的能力。

  学校与企业合作在校内建立生产车间,直接为企业生产产品,真正实现了校企双赢。对企业来说,节约了生产成本,缓解了用地和技术工人短缺等问题,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其他产品的开发生产;对学校来说,把消耗性实习变成生产性实习,实行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不仅节省了实习成本,而且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实践中了解企业,熟练地掌握生产技术与操作技能,未出校门就成为技术熟练的师傅。

  从技术研发中找到兴奋点

  在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中,学校逐步认识到,教学性实习场所、生产性实训场所的合作,只是初始的、实操性的合作,要使校企合作迈向更高层次、走得更远、更具活力、更具竞争力,就要在技术研发和工艺流程改进等方面进行深层次融合。

  基于这种思考,学校认定“产学研”一体化是最好的模式,并提出“技术突围”的口号,成立了模具产学研中心,下设研发攻关小组与创新实验室。出乎意料的是,“技术突围”的实践,立即吸引了企业的关注目光,让校企合作找到了兴奋点。

  学校完全按照企业的生产要求建造了一幢占地6000平方米的模具研发中心大楼,建立了模具设计区、模具实训区、模具生产区、精密测量实验区以及模具展示区,形成集教学、生产、科研、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职业素质训导于一体的大型基地。

  为了探索校企之间的深层合作,学校以模具研发中心为平台,联合永康市科技局和模具行业协会、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单位建立了“精密五金模具研发中心产学研联合体”,旨在努力攻克一批技术难题,研发并转化一批科技成果,为促进五金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五金产学研团队积极为当地企业进行技改项目,今年已经完成7项。在“电动工具压板扳手自动化铆接设备”技改项目中,学校攻关小组改变了20年不变的工艺流程,投入企业应用后,安全性提高,报废率降低,生产效能提高一倍。在“角向磨光机输出轴平面倒角机”技改项目中,攻关小组改变了上料方式,完成送料卸料自动化,提高了近两倍的生产效率。目前,产学研联合体与中小企业开展技改项目对接,承接了浙江三博实验有限公司500多万元的空气清新器技改项目。

  学校创新工作室团队近期有15个项目在申请专利,师生已经10多次获得省市创新发明比赛大奖,企业向学校递交了30多个技改项目。“技术突围”虽然刚刚开始,但已经是风生水起、精彩不断,推动校企合作向着更深的层次发展。(王钟宝 作者系浙江省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校长、书记)

  从主动出击到校企双赢

  对于校企合作办学,我们想了很多问题、做了很多事情,于是也就有了很多体会。

  必须坚持校企双赢原则。中职学校面对的企业绝大多数是私营企业,如何才能调动他们参与办学的积极性?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企业在合作中得到真正的实惠。根据校企双赢原则,在合作中不能一味要求企业投资教育,否则企业一听到校企合作就会害怕。

  必须坚持学校主动原则。在推进校企合作办学的过程中,不能坐等企业上门。学校必须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主动与企业接轨,主动策划,主动出击。校企合作需要学校先动起来,以动启动;校企合作需要学校先热起来,以热传热。

  必须坚持培养人才原则。校企合作办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这是开展校企合作的出发点与最重要的目标。企业资助经费与设备,只是在学校办学经费不足时的一种权宜之计。学校应该把着眼点放在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上,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学校培养的人才真正符合企业的需要。

  职校是鱼,企业如水,中职学校只有与企业实现全方位接轨,企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才能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增添动力,学校自身才能又好又快地发展。有人说“我的学校太弱小,企业看不起我们”,诚然,在自身实力还不强大的时候,校企合作比较艰难,但有为才有位,“在寻求企业合作中找出路,在与企业合作中求发展”,这才是中职学校应有的态度和正确的策略。 (王钟宝)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