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吃药反腐”?科研“应用”需谨慎
本网讯 科学研究是没有禁区的,但是,对研究结果的解读和应用却应当慎之又慎,尤其是那些有关健康、生命和精神领域研究的结果。
近日有媒体报道,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行为决策研究组发现,受贿金额越多,受贿行为对大脑的刺激就越大。这一说法促使外界讨论是否可利用药物或治疗方法抑制腐败,“吃药反腐”说随之引发关注。7月12日,中国科学院研究人员否认课题与腐败、贿赂行为有任何关联。 既然进行这项研究的研究人员都否认“有钱能使鬼推磨”针对贪官,媒体的解读和公众的理解就有偏差。现在,追究是谁把这项研究往“吃药反腐”上面引领的,可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媒体或公众今后应如何准确解读科学研究的结果,以及研究结果应当如何应用于社会生活。 科学研究是没有禁区的,但是,对研究结果的解读和应用却应当慎之又慎,尤其是那些有关健康、生命和精神领域研究的结果。错误的解释,会妖魔化正常的科学研究,恶化研究的环境;而错误的应用,则可能危及生命。 解释科学研究需注意的要点是,因果关系要准确、专一,甚至唯一。例如,受贿对大脑的刺激并不是专门针对贪官的,参与者中并没有贪官,说“吃药反腐”是无的放矢。这种将科学研究和现实问题“拉郎配”的做法,是很不严谨的。 “吃药反腐”虽是荒唐的,不过借此也可以普及一个科学常识:对科学研究的应用同样要谨慎,即便研究结果有针对性,或因果关系明确,例如,确实得出贪官的大脑与常人有异,也不能轻易尝试“吃药反腐”。科学研究结果应用不谨慎引发严重后果,在科学史上不乏其例。 现代精神病外科学的创始人安东尼奥·德·莫尼茨在研究中发现,某些精神病患者,尤其是衰退性精神分裂症和严重的偏执狂大脑额叶前部由于枪伤或神经瘤遭到损伤时,其精神状态会发生明显改变。于是他推论,切断前额叶与丘脑间的神经纤维,可使异常的思维活动转为正常。1936年,莫尼茨首先对精神病患者进行了额叶前部的大脑白质切断术,结果发现能有效治疗某些顽固性精神病并减轻精神病患者的痛苦。为此,莫尼茨与赫斯分享了1949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但随后,严重的副作用也出现了,有些病人要么变得痴呆、弱智,要么成为植物人,还有一些病人术后像幽灵一样四处游荡。20世纪50年代所做的调查表明,大约1/3的病例在手术后没有多少变化,另外1/3的病例比术前还有所恶化。于是,脑额叶白质切除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逐渐被抛弃,多年后,诺贝尔奖评委会为1949年及其他一些颁奖失误致歉。因此,科学研究结果的应用,尤其是对健康和生命攸关的研究结果的应用,当慎之又慎。张田勘 |
- 上一篇:蒋建国谈"剑网2014"行动
- 下一篇:检察官:贪官雅好催生雅贿 因隐蔽难定罪
- 专家:有的地方卫生局领导带头抽烟 无人敢劝阻 12-30
- 专家:搜寻失联客机过程将非常漫长 05-03
- 一念之差贪套房 一世清白成过往 12-28
- 马爱国:用四个“最严”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01-21
- "单独两孩"是过渡政策还将继续完善 02-10
- 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解读今年巡视工作4大变化 04-09
- 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就美国务院官员涉南海言论答记者问 02-09
- 谈县级政府法治形象打造:管理者转向服务者 12-16
- 头条:权威解密跨境追赃需迈几道坎 11-25
- 学者:信访带有封建“人治”色彩 损害法治权威 01-22